§1.学习之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1 / 1)

在就业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平常生活和工作需要人们不断更新自己,学习就是在适应社会发展,也是我们在社会中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

“人不光是靠他生来拥有的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现在,我们大多数人都拥有一份足以养家糊口的工作,但这远远不够!工作的意义不止于此。如何在工作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如何利用自己的价值创造社会价值?这是每一个成功者都曾考虑过的问题,他们最终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以一颗充满热情的心去工作、去学习,永不懈怠。

师旷劝学是古话,我们未能身临其境,但这种学风,却活生生地摆在我们面前,实实在在地发生在我们身边,不但可以亲眼看见,而且还可以感受到这种精神对于心灵的震撼。

“我一生都在教育界和学术界里‘混’。”季羡林先生如是说,“这是通俗的说法。用文雅而又不免过于现实的说法,则是‘谋生’。这也并不是一条平坦的阳关大道,有‘山重水复疑无路’,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回忆过去60年的学术生涯,不能说没有一点经验和教训。迷惑与信心并举,勤奋与机遇同存。把这些东西写了出来,对有志于学的青年们,估计不会没有用处的。这就是‘一拍即合’的根本原因。”

季羡林先生的治学禀赋超乎寻常,他的学识不但广而且深,可谓边活边学,不知疲倦。以他研究过的《浮屠与佛》为例,从1947年用汉、英两种文字发表此文,其中有些问题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感觉不太满意。直到1989年,历时40余年,不断搜集资料,又写一篇《再谈“浮屠与佛”》,解决了那些问题。

每一位学者即使自己的才识再如何了得,也都说自己是无知的孩童,当然,他们这样的说法是对的。学习是认识的一种,认识具有无限性和反复性,依此而言,学习应当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换而言之,学习的概念应该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种理念追求的是一种超越,是否定无知的自己而进入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

成功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年轻樵夫上山砍柴,不久,又来了一位老樵夫。傍晚时分年轻樵夫发现,老樵夫虽然来得晚,但砍的柴却比他多,于是暗下决心,明天要更早到山上砍柴。

第二天,年轻樵夫很早就到了林子中,心想:“今天我砍的柴一定比他多。”没想到,他又输给了晚来的老樵夫。

第三天,年轻樵夫决定,不但要比老樵夫早到,还要比他晚归。然而,在年纪与时间都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他仍旧比不上老樵夫的效率。第四天、第五天,依旧如此。

到了第六天,满腹疑问的年轻樵夫终于忍不住了,他向老樵夫请教:“为什么我比你早到、晚归,又比你年轻有力气,可砍的柴却比你少?”

老樵夫的话非常有哲理,他说:“我每天下山以后,第一件事就是磨斧头。可是你下山以后,就只知道休息。事实上,斧头已经被你砍钝了,所以,虽然我比你老、比你晚到、比你早回,但我的斧头却比你的锋利,我只砍五刀树就倒了,你却要砍十几刀。”

类似的场景在生活中极为常见,譬如我们在这里强调学习,有的人就会抱怨“又要工作又要照顾生活,哪有时间学习?”这个时候,建议大家想想“两个砍柴人”的故事。假如我们一直在砍树,却忘了把斧头磨利,那么总有一天会落于人后的。

学习,就是我们的生存利器。在过去的时代,或许只要努力“砍柴”就能生存,但现如今,事物变化之快令人惊叹,这种大环境下,光砍柴是不够的,而是要一边砍一边磨斧头,因为,如果今天你不活在未来,那么明天就会活在过去。美国有一个名叫斯托·卫尔的营造工程师,他这方面专业知识很优秀,但当美国经济大恐怖到来之时,他却找不到自己的就业市场,这是因为他所学的知识已经没有用武之地,从此再也无法实现他的梦想,也就无法走向成功。免遭社会淘汰的最好方法就是学习。人的潜能是巨大的,我们的大脑就是一个沉睡的小宇宙,一旦爆发,能量无穷。对学习的渴望,能够唤醒沉睡的小宇宙,于是你的成功便不再有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