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管教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的发育与成长。过多的或不当的斥责不仅会束缚孩子的主动精神,也会扼杀儿童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并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严重的创伤。然而今日的世界却到处充满挑战,它要求独立思考、坚强的意志、创新与创造能力。
教育孩子,古往今来对父母来说都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做人本来就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了,而比起做人,做父母就更是一门大学问。在生活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一些人,他们很会做人,在与朋友和同事的交往中,他们热情周到,和蔼、不卑不亢。然而在家中,他们却不能妥善地处理与子女的关系。问题就出在管教子女时斥责的方式上。不是失之过严,就是失之过宽。不是把孩子管教成小老实或木头人,就是把孩子惯成了“飞天蜈蚣”。
我国几千年来一直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教育中包括对孩子坏行为的责备。只是在责骂时,绝不要由于一时气愤,感情用事而大发雷霆,大声斥责。因而,“责骂无妨,但不可暴怒”便成为教养子女的戒律之一。
做父母的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就免不了要责骂。完全不责骂,对孩子的任何行为都听之任之,必然会惯纵孩子,惯坏孩子。我国有句古话:“玉不琢,不成器。”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孩子不好好管教,是不会成材的。而对于放任孩子不管的父母也有一句警语:“子不教,父之过。”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管教孩子,如果管得过于严厉,久了,孩子就成了唯命是从、缺乏主见的木头人。没有创新精神,过于被动,就不能自主更生,更谈不上创一番事业了。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在竞争强烈的社会中,是无法适应竞争要求的。因此,管教要松紧适度,严而有格,严而有度。在重复出现的失误、危害他人或造成不良影响以及道德品质上的、原则性的是非问题等要适当地管严些,但绝不是严厉、严酷、声色俱厉。于今有些父母不然,他们动辄大声斥责。一家孩子犯事,四邻连带遭殃。
场景一:
饭桌上,孩子不小心,饭碗掉到了地上。顿时,碗破饭撒,孩子吓呆了,母亲怒不可遏,一把把孩子从凳子上拽下来,大声斥责道:“这么大的孩子,连个碗都端不好,别吃饭了!”孩子伤心地哭了,母亲见状更是生气,厉声喝道:“还有理哭呀?闭住嘴,滚到你屋里去!”孩子抽泣着,难过地回到自己的房间。
场景二:
教师带领儿童到儿童乐园去,在结束集体游戏后,教师就吩咐孩子们自己去玩儿自己喜爱的游戏。这本来应该是孩子们皆大欢喜的事,他们可以自由玩耍。而有些孩子竟然木然地站在那里不知应该做什么,使老师感到惊讶。老师没有吩咐,没有布置,他们就不知如何行动。没有了指示和布置,他们就无所适从。孩子们的天真哪里去了?!他们的主见和喜爱哪里去了?!
有些父母,尤其是母亲,样样事情都要求按照自己的意思和方法去做。一看到孩子的所作所为不合自己的心意,甚至不是自己的方式方法,就出来指责:“应该这样做,而不应该那样做。”实际上做一件事情通常是可以有多种方法的。在同一条件下,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于是产生不同的行为方法,这些都属正常现象。只允许一个模式,尤其是自己的模式是不正确的。
另外,给予孩子太多的指示和提出太多的要求,会损害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相反,如果孩子们遇到某些问题时,我们给孩子们一些机会去思考、行动,自己去学习如何处理问题,便能养成他们的独立性和判断力。如果样样事情做父母的都预先下了判断,作了吩咐,孩子自己没有机会去思考,当然也就不会再去思考了。这样就会养成孩子被动的习性和依赖父母的思想。因此一旦脱离了父母或老师,他们就茫然不知所措。有的父母过于溺爱孩子,事事代劳,样样包办,不让孩子动手,那当然更糟。反之,如果父母能从小就养成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自然而然地奋发向上,努力进取。
这里不妨再举一个常见的例子。
孩子放学回来,母亲就逼他们做作业:“到屋子里去,做完了作业再玩儿!”或者:“先到外面去玩儿,玩儿够了就回来做作业!”后者表面上看似比前者要开明些,允许孩子玩儿一玩儿。实际上这两种做法都值得斟酌。
斥责是父母在孩子出现不当行为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往往会给孩子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1)影响孩子独立性的发展
在父母看来,斥责孩子是为了管教孩子,而管教孩子就是为了让孩子听话,因此经常强迫孩子照父母的话去做,否则就开始声讨。这很容易使孩子变得被动、依赖,遇事只会等待大人的指令,不敢自行做出判断,惟恐做错事情遭到斥责,这不仅会影响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对孩子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也极其不利。
(2)伤害孩子自尊心
斥责的语言往往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在父母一次次的斥责声中,孩子会渐渐习惯这些词语,从而变得麻木不仁,缺乏自尊心。这正如有人指出的:“那些被认为没有自尊心的孩子,是外界没有给他们提供使自尊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他们的自尊心是残缺的,病态的,他们是斥责教育的受害者。”
(3)削弱孩子自我教育的能力
从表面看,遭到斥责的孩子很快表示服从,似乎问题得到了解决。但事实上,孩子考虑的只是斥责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体验,而对自己的过错行为本身却很少自我反思,因此斥责反而会削弱孩子自我教育的能力。
(4)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斥责易造成孩子与父母的对立情绪,孩子即使明知自己错了,也由于严重的情感障碍而拒绝承认错误。
为了避免斥责带来的负面效应,父母要尽量少用斥责,确有必要进行斥责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尊重孩子的人格
大人往往觉得孩子小,什么都不懂,殊不知孩子是正在成长中的人,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会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情感倾向,也需要别人的理解和信任。我们只有尊重孩子,用科学民主的方法对待他们,才能把他们培养成有高度自尊心和责任感的人。因此,斥责孩子时一定要注意场合和分寸,切莫在大庭广众之下训斥孩子,也不要说粗鲁、讥讽孩子的话。
(2)让孩子知道自己为什么受斥责
由于孩子年龄小,知识经验少,能力有限,因此常常会惹出这样那样的事端来,父母应实事求是地加以评价,讲讲道理,同时应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引导他自我反省。
(3)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
斥责本身只是一种教育手段,而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因此,父母在斥责孩子的同时还要耐心地教给孩子做事的方法。最好是暗示,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去判断,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改进。
我们在教育工作中深深体会到,父母过多的斥责、严厉的管束不但会束缚孩子的主动性,也会扼杀其心灵的创造精神。
我有个同事,她是一位很好的中学教师。她管教的学生遵纪守法,学科成绩好。她在家中对子女的要求也甚严。孩子在家不大叫大吼,吃饭时不许说话,坐在椅子上背必须伸直,家规一套又一套。孩子不留神,稍有过失,她就斥责。由于她长年的这种模式般的训练,孩子虽然是变得听话了,对人也彬彬有礼了,但却也变得拘谨、怕事、被动。
有一天,她的学校里举行观摩教学,中午她未能回家。孩子中午放学回来,就坐在沙发上等母亲。整整一个中午母亲没有回来,没有给他们做饭,他们也就饿了一个中午。下午放学回来,母亲问他们中午吃些什么,他们说没有吃什么。母亲问那个12岁的姐姐,冰箱里有速食面,为什么不取出来泡了吃。
两姐弟却说:“你没有讲呀!”
同样的情形,有一次那位教师在做菜,发现酱油瓶里没有酱油。而家里又适逢有客,菜不能马虎,于是她只得叫她的女儿上街去买酱油。不巧,那天杂货铺盘点,关了门,只在门前摆了一个小摊。小摊上没有瓶装酱油,只有塑料袋包装的,半斤一袋、一斤一袋的均有。女孩由于母亲没有吩咐可以买袋装酱油,不敢买,结果空了手回去。
这些学生之所以在多彩的生活面前显得这样无能,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家中常遭父母的斥责,父母管得过严,而形成了怕事的被动习惯。
这些孩子只知道听从大人的吩咐,自己从没有主见,也不敢有自己的见解和要求。他们既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也没有自己的判断力,当然也就更谈不上有什么创造性了。
不恰当的斥责还可能使孩子变坏。
前面已谈到,管教过严,或过多的斥责可能引起子女的反感,甚至憎恨。那是危险和可悲的。
但是另外还有一种危险,那就是孩子对斥责置之不理,但口头上不反抗,内心不服。你越骂我越要做;你越不喜欢,我越要做。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曾对父母的责骂是否对孩子成长有所影响进行研究,他把父母责备孩子的不良态度分为下列几种,并且举出了一些会使孩子变坏的责备方式:难听的字眼:傻瓜、骗子、不中用的东西。
侮辱:你简直是个饭桶!垃圾!废物!
非难:叫你不要做,你还是要做,真是不可救药!
压制:不要强词夺理,我不会听你的狡辩!
强迫:我说不行就不行!
威胁:你再不学好,妈就不理你了!你就给我滚出去!
央求:我求你不要再这样做了,行吧?
贿赂:只要你听话,我就给你买一辆自行车。或者只要你考到一百分,我就给你一百元。
挖苦:洗碗,你就打烂碗,真能干,将来还要成大事哩!这种恶言恶语、强迫、威胁甚至挖苦,都是一个年轻母亲在气急的时候,恨铁不成钢的情况下,训斥子女时常采用的方法。但是,它们通常也是最不能为孩子,尤其是有些反抗性或自尊心强的孩子所接受的。它们不但不能把孩子教好,只会把事情弄僵,在不知不觉中给予孩子不良的影响。至于央求和用金钱来**更是只会把孩子引上邪路。
在日常生活中,这方面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近年来发生的子杀父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父亲对儿子的要求非常严格,略有过失便打骂,儿子不堪如此对待,有天下午趁父亲午睡之际,终于拿刀杀死了父亲。由于父母管教方式的不当而产生的类似的悲剧太多了。因而,在这里我想针对上述不好的责备方式,提出一些管教孩子的原则。
这些原则谈起来简单,就是在孩子做得好,做出了成绩时,要及时肯定和适当地赞扬,鼓励孩子继续进步。当孩子做错了事或闯了祸的时候,作父母的一定要冷静,查明事情原委、弄明事情真相,然后再责备。
怎样责备孩子才较为恰当呢?
这里基本上可以归纳出两条原则:
第一,首先是要肯定孩子们的人格。做父母的一般常认为孩子小,尚未成人,谈不上什么个人的人格。这是极端错误的。孩子是有其自身的人格和自尊心的。只有承认他们的人格,并且尊重他们的人格时,斥责和责备才会为孩子所接受。否则,孩子不会乖乖地听父母的话。
第二,必须让孩子明白自己为什么挨骂,错在哪里。如果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错误,而且有所醒悟,就可不必再追究。因为父母斥责的目的也就是要让孩子知道、认识自己的过失。否则一味地责备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反而会收到相反的效果。
第三,告诫孩子不要重犯。与此同时,父母还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正确的做法告诉孩子,由孩子自己决定一些原则,具体的做法还可因人、因地而异。不过,总而言之应该了解孩子的心理,理解孩子的心情,弄清事情的原委,对孩子的过失不夸大,也不掩饰。
责备孩子时,应该冷静而又热情。不使用偏激的语言,字字句句都说在一个理字上。要使孩子感到亲切,感到爸爸妈妈是讲道理的,目的在教育自己学好,教育自己做事做人,完全是为了自己好,因而乐于接受父母的斥责。绝不能使孩子感到委屈,感到冤枉,或者感到父母蛮不讲理。因此,在训斥孩子时,父母既要严肃,又要冷静,同时满腔热诚。
严、冷、热——这三个字谈起来容易,道理也浅显易懂,但真正做起来却很不容易。虽然没有一个父母会承认自己不讲理,但在责备孩子时,在气头上,自以为讲理实际上蛮不讲理,或者只许讲自己的理,不许孩子讲孩子的理,却是常有的事。这就是为什么强调要冷静。
请注意以下几种方法:
(1)宽容孩子的脏话
两三岁刚学会说话的孩子偶而也会说出一两句不知在哪里学会的脏话,有的大人听了,不但不感到什么不雅,反而会发笑,觉得好玩儿:“这小家伙不知同谁学了这脏话!”因而也不纠正。
到孩子上小学,尤其是上中学以后,孩子再说脏话,一般父母就都会觉得不雅和厌恶了。可是,大人虽是不喜欢,孩子却因从小无人纠正,越讲越多。原因在于有些脏话已成为小学生和中学生的口头禅,或见面的招呼语。
孩子们有他们的话题,有他们的小天地。他们也有他们的语言,我们做大人的不去要求他们说我们的语言,尤其是作为教师或知识分子的语言。如果我们做父母的忽视孩子的这种心理,一味地责骂他们不文明,就成了大人直接干扰孩子们的天地。而且,强迫他们摒弃他们的语言习惯,就会使孩子无法和同学们打成一片,无法融合到集体中去。这也就是为什么父子的斗争不会有胜利者,甚至反伤了感情。
同时,孩子进大学换了环境,语言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会自然而然改掉自己说脏话的习惯。所以在这些小节上,我深刻体会到父母耗费太多的精力去纠正和斗争是没有必要的。当然,父母对孩子的脏话和不文明的言谈,在日常交谈中一旦发现可以而且也应当指出和教育,但不必小题大作,把它看得过于严重。至于有些人到老还是一口脏话,那也是与他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有密切联系,也不必过多责怪。
(2)对孩子不能恳求
有的母亲因为孩子不听话伤透脑筋,打也不是,骂也不是。有时急得无奈,只得向孩子恳求:“听我的话,你就做这一次,好吗?”
现在不少家庭有了钢琴,父母想培养孩子弹钢琴。或者家里有一个男孩子,父母想要他学画。有的孩子开始时,由于很小,父母怎样吩咐,他们也就怎样做了。但过了一段时间,他大了一点,而且练习量加大,他们逐渐体会到弹钢琴和学画的艰苦。他们对弹琴和学画不再感到新奇,反而感到长时期坐在钢琴前和画桌前枯燥无味、受罪,于是放弃练琴、画画。父母急了,就来劝说,劝说久了,无效,就恳求:“我的小公主,你怎么不练了呢?快来,听妈的话,练完。好吧?”
有一个朋友,他的小儿子在幼儿园里是有名的小画家。他的画曾几次参加儿童画展,并且获得过奖。因而外国友人来学院参观幼儿园,看他作画也就成了幼儿园的一个精彩节目。有一次,幼儿园老师把纸笔都准备好了,外国友人也来了,只等他作画。而他那天不知怎么,不想画。他不肯画,老师来劝也无效,只得把他母亲找来,母亲说了许多好话,他还是不肯,最后母亲只得恳求道:“乖孩子,听妈的话,就画这一回,好不好?妈就求你画这一回!”
那次,孩子在母亲的一再恳求下,虽然画了,母亲却从此欠了儿子一笔债,使他日后对抗母亲或要求母亲做事有了本钱。这给孩子日后的教养留下永不可磨灭的阴影。
一般孩子任性,都是知道父母最后会屈服。因此,父母恳求孩子也就是自动放下武器,孩子必然会变本加厉地任性。
孩子通常对父母的责备本就很敏感,如果父母还经常将就他们,日久只会造成他们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