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记录过失,改正陋习(1 / 1)

恰到好处地“记录”孩子的过失,就会成为孩子成长的宝贵财富!让孩子自己感受、自己改正,事实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有这样一个例子:

有个男孩,今年9岁,上三年级,他的最大的缺点就是“马虎”。他做作业倒是挺快,可是漏洞不断,常常把“+”写成“-”,把“7”写成“1”。如果父母不给他认真检查,他自己就无法改正。这个男孩最需要的就是培养“自己检查”的好习惯。检查的方法很容易学会,可是怎样让他自觉去执行呢?

母亲对孩子训话:

“你看,不检查总会出差错。”

“你能不能用5分钟再检查一遍?”

“你再不仔细点,今天就不准看电视了!”

……

尽管父母常常“苦口婆心”,但是孩子就是“屡教不改”,看来这些语言太抽象了,对孩子的“威力”不够。于是父母找到心理医师。

心理医师知道这个孩子平时喜欢画画,于是开始了这样一场对话。医生:你知道平时人家叫马马虎虎的人什么吗?

孩子:马大哈呗!

医生:那你想不想改掉马马虎虎的毛病呢?

孩子:想啊,可就老是改不了。

医生:这样吧,你不是喜欢画画吗?可不可以画三幅图,分别是马大哈、马小哈、马不哈,意思是“不认真”、“稍认真”、“很认真”。如果你觉得画不了这么多,用其他的图片也可以。

孩子:(笑着)这倒挺有意思。好啊,接下来干什么呢?

医生:在你做作业的地方,墙上、书桌上都可以,布置一个地方,就暂时叫“记录板”吧,专门用来贴这些“马大哈”、“马小哈”和“马不哈”。你做作业的时候很容易看到这些画,让这些画提醒你。做完作业之后,先自己检查,再请爸爸妈妈检查,然后看是“马大哈”、“马小哈”,还是“马不哈”,再把相应的图画贴到记录板上。一个星期后数数有几个。我相信只要坚持两三周,你的“马大哈”的帽子就会小很多了!

孩子:(大笑)好玩儿好玩儿!

医生:回去会不会照办呢?

孩子:可以!孩子回去之后,在父母的指导下,当天就画出了图画,建好了专栏。经过两三个星期,孩子“马大哈”的毛病的确改了不少。

再看另一个例子:

有个女孩今年8岁,小学二年级学生。妈妈反映,她身上有很多坏毛病,比如:咬指甲、粗心、动作慢、爱发脾气等等。母亲对此不知说了多少遍“手指甲脏吃到嘴里要生病”、“粗心大意会吃亏”、“动作快一点就可以省下时间玩儿了”、“乱发脾气的人没人会喜欢”等。可是这个女孩“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是改不了。父母对此一筹莫展。

父母不得不去找心理医师。

下面是医生与女孩的对话:医生:你爱听人说好话,还是爱听人说坏话?

女孩:当然爱听好话了。

医生:如果你的手里拿着垃圾,你准备怎么办呢?

女孩:扔掉呗。

医生:这个办法不错。你妈妈说你“咬手指甲”、“粗心”、“动作慢”、“爱发脾气”,这些东西就是你身上的“垃圾”,你愿不愿意把这些“垃圾”也扔掉呢?

女孩:愿意。

医生:我们一起想想办法,把这些“垃圾”扔掉,好不好?

女孩:好的。

医生:这样很好。你回家以后,和妈妈一起把那些“垃圾”分别写在一条条的纸上,贴在你能看到的地方,每改掉一个,就把那条“垃圾”揉成团扔到你专用的垃圾桶里,然后请妈妈写一句好话贴在空出来的地方。如果哪天老毛病又犯了,就得又从垃圾桶里捡回已经扔掉的“垃圾”重新贴上,而且还要大声读三遍。你愿意这样去做吗?

女孩:愿意。不过爸爸妈妈的身上也有垃圾,他们的垃圾扔不扔呢?

医生:既然你爸爸妈妈的身上也有“垃圾”,自然应该写出来。你回去之后,把你的“垃圾”写出来贴好之后,就帮爸爸妈妈把他们的“垃圾”写出来贴到他们看得见的地方,你问问他们愿意不愿意。

妈妈:当然可以。爸爸妈妈不好的地方也一起改!如果你做得好,我们会奖励!

医生:这下你可以放心了。爸爸妈妈也会与你一起扔“垃圾”。我建议你们来个比赛,看谁扔得又快又好。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难免会犯各种各样的小毛病,只要父母善于引导,都是可以改善的。有效地让孩子改正自己的小错误,他们就会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更加努力地向好的方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