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家里设立“自治区”,留给孩子自由天地(1 / 1)

你会管孩子吗 孙颢 1323 字 5天前

早期的习惯培养就像一粒希望的种子,不能到了收获的季节才匆匆忙忙想到播种,而必须赶在生命的春天里就有意识有地培土和撒种,并且坚持不断地施肥和灌溉,这样才能让希望的种子及早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让孩子在人生成功的道路上胜利前进。

我们向读者建议,应该向自己的孩子灌输这种理念:自己的事自己做。这不应该仅仅是一句口号,而应该成为是一种治家的理念。我们认为孩子3岁就可以作为平等的一个家庭成员参加“家庭会议”,参与决策、分担任务。毫无疑问这是培养他们自理能力的绝佳手段之一。

让孩子早点当家,这也是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的一个绝妙办法。

我们推荐这样的做法:如果家中来了客人,特别是孩子比较喜欢而又尊敬的客人来了,让孩子有意识地做家庭的主人,接待客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招待活动,比如送茶水、送糖果等等。另外,还应该鼓励孩子从事简单的社会交往,有利于孩子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

现在的很多孩子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事情都是父母包办代替。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父母应该努力改正。父母必须清楚,总有一天,孩子是要成为一个自立于社会、自立于人生的个体的。父母如果能从小就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东西自己管,自己的生活自己安排的自我管理习惯,就能够很好地增强孩子行动的独立性、目的性和计划性,这对于孩子今后的幸福和成功无疑是具有很大的好处的。具体做法如下。

(1)给孩子一个劳动岗位

许多父母抱怨孩子懒,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20世纪90年代初,曾有媒介披露一组数据,即有关方面对各国小学生每日家务劳动时间做过统计:美国为1.2小时,韩国0.7小时,英国0.6小时,法国0.5小时,日本0.4小时,而中国仅为0.2小时,即12分钟。当时,不少媒介炒起了“0.2”现象。1996年,中国城市孩子人格发展调查也发现,孩子平均每日家务劳动时间为11.32分钟!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按说孩子劳动应多于发达国家,却为何如此之少呢?最根本的是一个观念问题。

无数父母反复叮咛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这是一句非常典型的话,其含义是分数决定命运,一切为了考试,什么道德呀、体育呀都算不了什么,劳动更是不必提及的事。

客观一些讲,父母们讲这样的话也是无奈,是被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教育体制逼出来的。但是,不论有多少理由,我们应首先弄明白孩子是否需要劳动,劳动对于儿童成长有何意义。

从孩子的成长需要讲,孩子其实是喜欢参加一点劳动的,更喜欢负一些责任,以确立他们在家庭中的位置,并增长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自然需求,我们应该满足他们。否则,他们长大之后会发觉,这一生有无法弥补的缺憾。

从教育的角度看,孩子的劳动与健康人格密切相关。我们调查发现:第一,孩子劳动时间越长,其独立性越强;第二,孩子从事劳动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形成勤劳勤俭的品德。

因此,父母们应当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并以此作为培养优良人格的一个切入点。譬如,在家务劳动中,为孩子选择一个适合他的劳动岗位,郑重其事地交给他,使他具有光荣感和责任感。父母应当经常鼓励孩子,并给其具体帮助,使他感受到劳动的高尚。

(2)让孩子自己支配时间

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自由的人,而自由主要体现在这个人能够自由、有选择地支配自己的行为。这种自由感不是凭空产生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童年时期对自由支配时间的体验。但遗憾的是,我们的调查发现,孩子平均每日可支配的自由时间只有68分钟,这说明,我们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可自由利用的时间,相反,我们用功课以及其他有关学习的活动将孩子“安排”了,我们把他们“安排”得满满的,使他们疲于奔命,而失去了选择的机会和能力。

更可悲的是,他们几乎成了机器人,在“安排”下失去了自我,以至变得越来越懒散、麻木和消极。

有位独生女来信说:“我知道妈妈很爱我,但爱得我想去死,因为我一点自由也没有。”

自由支配时间,意味着孩子具有热情地实现自我、用创造性的方法表达自我的机会。剥夺儿童自由支配的时间,实际上是在剥夺儿童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对城市孩子的调查表明:有更多自由支配时间的孩子自信心更强,并且比自由时间较少的孩子有更强的成就需要。因此,父母们应转变观念,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帮助孩子有效利用时间,发现生活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华,使其能够更健康更自然地成长!

作为父母,你是否觉得孩子太依赖大人呢?

早晨起来被子不叠,吃完了饭碗筷不洗,甚至忘了带某种学习用具也怪大人没有提醒等等,诸如此类的现象司空见惯。所以,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孩子认为自己“有责任心”的仅占45.9%,认为自己“做事有独立性不依赖他人”的仅占40.3%。也就是说,半数以上的孩子依赖性较强。

孩子的依赖性是从哪里来的呢?一般来说都与父母的溺爱有关,父母包办代替越多,孩子的依赖性越强。相反,父母如果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的依赖性将会大为减少。关于这一点,很多父母都有切身的体会。

有个上小学四年级的独生女习惯于睡懒觉。每天早晨,她妈妈几次催她起床,她总哼哼唧唧说:“再呆会儿。”如果真迟到了,她会抱怨父母不把她拽起来,害得她受老师批评。

父亲想了想,对妻子说:“咱得换个办法了。”于是他们告诉女儿:“上学是你自己的事情。从明天早晨开始,该几点起床你上好闹钟。如果闹钟响了你还赖被窝,你就赖吧,肯定没人叫你,一切责任自己负!”

父亲心中有数:孩子虽然跟父母撒娇,可是在老师、同学那里还是很在意自己形象的,岂敢总迟到?果然,第二天早晨,闹钟一响,女儿噌地跳下床来。从那时起至今,五六年过去了,女儿早起**学再不用催了。有时候,父母还在睡觉,女儿早已经骑车上学去了。

从这个独生女的变化可以看出,孩子的潜力很大,可以做很多事情,只是父母的溺爱剥夺了他们自立的能力。譬如,孩子的学习也是自己的事,靠自己认真听讲、认真思考、认真复习和预习,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才能真正掌握学习本领。大人陪读陪写甚至帮写帮计算,都是在帮倒忙,是在辛辛苦苦培养懒孩子。当然,如果孩子个人很勤奋仍搞不明白,帮他分析一下甚至请家庭教师都可以,但必须以孩子独立学习为前提,切忌包办代替。早在1927年,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就提出:

“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

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