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保持童心,让孩子研究大课题(1 / 1)

清朝的一位哲学家指出,成年人保持一定的“童心”是人生能够成功的前提。我们的观察也发现,过早就变得很世故的人往往不能成就大业。所以我们经常告诉许多父母,应该敬畏孩子,因为相对某些成年人而言,也许他们离真理更近些,因为他们至少没有迷信、偏见,只有一颗探索一切的晶莹透明的心!

如果读者仔细观察,肯定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孩子们向父母询问的往往是“大”问题,例如:天有没有边?人是从哪里来的?有没有外星人?等等。其中有些问题甚至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还是未解之谜。而我们成人所关心的往往是“小”问题:鸡蛋多少钱一斤?张三什么时候退休?李四“麻艺”怎么样?等等。

但是只对“小”问题感兴趣的成人却拥有“话语霸权”,于是他们中的不少人认为孩子们所关心的那些“大”问题是“瞎胡闹”,经常冷眼对之。有些身为父母的人甚至认为孩子应该像自己那样“世事洞明”、“样样精通”,成为“小大人”才是聪明的孩子。

这是一种荒谬的想法。例如,在我们成人世界,人们经常用“那个人太天真”来对某个人表示鄙视,天真成了一种缺点。然而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都会出现一些天真的言语或行为,例如孩子经常说“我要当科学家”,“我要当总统”等等。

一般来说,孩子特别珍视他们这些天真的梦想,幻想对于孩子是一种珍贵的财富。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主要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当人们受到暗示认为自己将成为一个大人物的时候,就对自己产生了正面的暗示,长此以往就会在自己的心目中固化,形成一种正面的自我意象,最后就对自己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获得成功。

心理学和社会学都得出的结论是:没有一点天真的情感以及幻想的人是不会有太大成就的,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

有个小学生写了一篇作文,自己还拟了一个标题:苍蝇是从哪里来的?小作者在这篇不足百字的短文中说:他有一次摘下一个花朵,看见里面有许多小小的苍蝇,所以他认为苍蝇是从花里钻出来的。老师对这篇作文大家赞赏,这个小学生受到了鼓励,在后来的学习中勇于探索,成了一个很优秀的学生。

但是大部分“胡思乱想”儿童却不能像这个小作者这样幸运。即使在目前,很多人往往将这种作文视作胡思乱想,因为很多中国的父母是不懂得这种“古怪”想法的宝贵之处的。而在西方国家,这却是受到高度重视的。

事实上,想象力是人类智慧的第一缕曙光,缺少幻想的人生是苍白的!

然而孩子的想象力却常常遭到大人的嘲笑!

这是一件令人感到悲哀的事情:孩子的想象力就是在成人的误解中消失的!

人各有各自的兴趣与喜爱,不能勉强,也不应勉强。千百年来,我国有许多这方面的古训。通俗的如人们常说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就是说有的人喜欢吃萝卜,有的人喜欢吃白菜,彼此不要勉强。文雅一点的古训有:“人各有志。”

对于大人,这一点大家都认识得比较明确。但是对于孩子,有的父母在这一点上的认识容易模糊。他们多不愿承认孩子,尤其是自己的孩子也有自己独特的兴趣与爱好。例如,强迫坐不住的孩子弹琴,以致孩子只得砸断自己的手指来反抗;不顾孩子的抗议,父母像催命一样催促孩子写字画画。

这是学习上的不同兴趣与爱好。一个人的不同兴趣爱好还可以表现在生活上的诸多方面。在休闲娱乐方面,有的人喜欢哼几句戏曲和小调;有的喜欢下棋或玩牌等等。这些都是客观上存在的。你承认也好,不愿承认也好。在今天我们改革开放的多彩多姿的生活里,人的个性和兴趣得到较充分的发展,在服饰等各方面,也有了较大的自由,更是五彩缤纷。这些事情我们有些父母也逐渐开始认识,但是在对待子女上,他们则常常喜欢用一个陈腐的尺度来衡量。但这只是大人的事情,对小孩子不能有或不应有。

随着孩子进入中学,孩子逐渐懂得爱美和讲漂亮,孩子们在衣服的样式、颜色上逐渐开始表现出自己的喜爱,甚至与父母争论。

当今录音带流行,孩子放学回来常偷偷地在自己的房间里放他们从同学处借来的录音带。那些流行歌曲,他们可能听得入迷,认为够味,够刺激。而父母听了,则只觉得刺耳,于是会出来干预:“哪儿弄来的这些难听的录音带?这哪是什么唱歌……”如果是小学生,听到父母这样的指责,有的可能不敢反驳,但有的可能就会与父母争吵。而有些软弱的孩子听到父母对自己喜爱的东西评价这么低,甚至会感到泄气或绝望。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还刚学会自己判断,一旦自己的爱好被父母否定了,就会失去信心。

因而,在遇到这种问题时,父母首先就是要承认每个人可以有个人的喜爱和兴趣;其次就是尊重个人的喜爱和兴趣。发型、服装只要不是极为怪异,不是下流低级,就应该允许孩子自己选择。当然,在承认与尊重的前提下,父母还是可以进行适当引导的,培养孩子高尚的趣味和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