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让孩子多交朋友,学会交际本领(1 / 1)

你会管孩子吗 孙颢 2699 字 5天前

孩子是需要伙伴的,父母必须明白这个道理,这是由孩子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孩子与伙伴之间有共同的乐趣、共同的感情、共同的语言,所以孩子们都喜欢在一起。即使他们之间从不相识,甚至语言不通,孩子们也会一见如故,亲热地玩儿起来。孩子需要其他小朋友的启发和激励,需要他们的陪伴,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大胆与小朋友交往。

著名的德国教育家卡尔·威特教育他的孩子的时候,其中有一条规则就是不准他的孩子接触别的孩子,原因就是怕别的孩子的不良行为影响了他的孩子。在今天看来,这种方法是不好的。

在孩子与小伙伴的交往过程中,父母要正面引导孩子如何与小伙伴合作,让孩子养成与人平等协作、忍让谅解、守信用、公正忠诚等等这些社会交际中的规范。

孩子与成人交往时,常常会表现出胆怯,父母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应该给接触孩子的人说清楚,希望他们态度亲切、友好、和气,要使孩子开心而不要使孩子畏惧。

(2)父母要告诉陌生人,接触孩子不能心急,要逐渐接近,让孩子有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如果陌生人急于接近孩子表示亲近,强行抱孩子,反而会使孩子感到害怕。

(3)不要让接触孩子的成人吓唬孩子,也不准取笑孩子,不能与孩子开过分的玩笑。这些都会使孩子害羞、胆小,或者使孩子更加放肆、没礼貌。

(4)如果家里来了客人,父母要带着孩子一起接送,客人也要向孩子问好、再见。不要强迫孩子叫人,只要父母做好热情的示范,又鼓励孩子叫人,孩子就会大方叫人。不要在客人面前勉强孩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父母还要鼓励孩子拿自己的糖果请客人吃,这时,客人应适当吃一点儿,并向孩子表示谢谢。

(5)父母还可以经常带孩子到朋友、邻居家去串门,鼓励孩子自由交谈,以后他就可以单独与别人交往了。

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形成不同的人际网络,从整体上一般可以分为三类:以“感情”为基础的关系,如亲情、友情和爱情;

以“利害关系”为基础的关系,如同事、同学、上下级等;

缺乏任何基础的陌路关系,如萍水相逢。最早产生的、最持久的人际关系即感情型人际关系。形成此类人际关系的两大条件是人际吸引和人际交流。

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彼此注意、欣赏、倾慕等心理上的好感,并进而彼此接近以建立感情关系的历程。性格与能力决定了人际吸引的程度。人际吸引是发展人际关系的前提。

人际交流则是人际关系形成的实质条件,是一个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到底人与人之间最终是否形成以情感为基础的人际关系,人际交流是非常关键的。

除亲情外,一般的人际关系形成需要五个阶段:互不相识;

开始注意;

表面接触;

建立友谊;

亲密关系。不同年龄段对人际关系的需要是不同的,而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交往际遇。对于孩子来说,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将是其发展中的核心人际关系。而且处于不同的年龄,对人际关系的依赖及所受到的人际影响也有很大差异。

就亲子关系而言,会经历以下“完全依赖——半依赖——半独立——独立——新的依赖”的转变;同伴关系上,也会经历“玩伴——同伴——朋友——知心朋友”等不同时期;对老师来说,也同样会有“信奉——批判——选择性认同”等发展阶段。但是,任何阶段的人际关系都是其社会性发展的一个标志,其良好程度正是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评价!

父母应该根据这些原则,让孩子学会建立和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这对于孩子的发展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与人搞好关系是人生的一门艺术,父母应该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与孩子建立起温馨美好的感情。在这种环境气氛的熏陶下,孩子就可能与他人相处得快乐而融洽。当然,父母还要有意安排孩子经常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并随时欢迎孩子的朋友到家里做客。孩子们在游戏之中,常常都会既玩儿得开心又学会了与人交往的艺术。

你是否发现,不少孩子有某种孤独倾向?譬如,尽管一人在家感到寂寞,却又不愿与人交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偶尔与人交往或参与集体活动,这些孩子也会表现得不自然不投入,甚至还会不知所措。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你也许可以发现一些孩子还有独占独享等不良心理和行为,同样让人难以接受。

据报道,中国目前至少有五六十万幼儿孤独症患者。而上面描述的那种有孤独倾向的孩子,则远远不止这个数目。由此可见,孤独已经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潜在杀手,必须予以高度警觉。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孤独呢?

其一,孩子没有兄弟姐妹,而父母又多为双职工,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其二,由平房的开放性转向楼房的封闭性,居住环境的变化使人们之间的交往明显减少;其三,许多父母出于种种考虑,不鼓励孩子之间串门走动;其四,父母对孩子娇宠过度,使孩子误以为只要自己快乐就行,不必关心别人,等等。

应当指出,上述原因已经构成扭曲孩子人格的危险因素。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恒河猴实验,即将有的恒河猴群体喂养,而将有的恒河猴单独喂养。结果发现:群体喂养的猴子合群、健壮、活跃、生命力旺盛,单独喂养的猴子则孤僻、不合群、胆小,连生殖能力都下降了。

这个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即孩子是不能离开群体的。说得具体一些,孩子身上尤其是人格方面的某些缺陷,靠一家一户的封闭教育是难以奏效的,应依靠群体的作用,以群治独。为了达到此目的,《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社近些年进行了成功的实验,如“星星河快乐家园”和“假日小队”便是让孩子们组织起来,在集体生活中培养健康的人格。在许多时候,孩子们之间的影响超过了大人的影响,因为孩子更渴望同伴的承认与接纳,而且年龄越大此种渴望愈强烈。因此,以群治独,让孩子走出孤独融入群体,是培养孩子健康人格的明智选择。

人最先的时候与动物是一样的,可能因为如此,有一种语言中把还没有学会说话的孩子称为“东西”,而学会说话之后才被称为“人”。人与其他动物一样,靠着观察、经验累积及模仿等方式来学习许多生活上的基本技能。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慢慢地学会了观察周围的各种各样的人、物等,从中学到许许多多东西。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孩子模仿其他人的行为,这成为他个人人格形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父母只要细心一点就可以发现,你自己平时说话惯用的字眼、语气、腔调,或是一些习惯性的小动作,都会在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父母不必感到惊讶,因为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天天都在模仿着你。经过日积月累,孩子终于在你的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不断形成的。

1岁前,孩子因为动作及语言方面的能力还未发展成熟,所以模仿能力是不太强的。当然,他们对于外界给予他们的各种刺激是会作出反应的,并且与别人形成互动的关系。

孩子在1岁半到3岁之间,他们的动作发展就比较成熟了,已经能够渐渐灵活运用语言,所以模仿能力开始形成。而在这段时间,孩子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常接触的人,比如爸爸、妈妈等。

3岁以上的孩子已经拥有很成熟的模仿能力,而且他们的生活范围和层面都在不断扩大,从家里延伸到邻居。幼儿园的小朋友、电视节目中的明星、歌星、运动员、卡通人物等,都可能成为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

观察发现,重复的动作会加深模仿印象。

只要进行仔细观察,孩子模仿的一些行为、动作,通常就是父母等大人在日常生活中习惯性做的一些动作,因为这些动作常常出现在他们面前,他们对此印象很深刻。

正因为如此,幼儿教育专家特别强调父母“身教”的重要性。可能父母不经意的一些不良行为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孩子模仿、学习的对象。

总之,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最基本的方式。未来社会的许多工作都需要人们通过协作去完成,这就必须让儿童从小就学会与他人交往、协作。父母可引导孩子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会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处理交往中出现的各种矛盾,让孩子在不断的协调、适应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和谐地相处与协作。

上幼儿园可提高幼儿社交能力。

英国北伦敦大学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小学中人缘最好的学生,往往是那些上过正规幼儿园的孩子。他们不仅朋友多,而且社交能力也更强。

从事这项研究的菲利普·欧文和约翰·莱奇福特博士对沃里克郡一所小学的187名孩子进行了调查。他们先将孩子所受的学前教育分为四种类型,第一是幼儿园,那里有较为正规的课程安排,老师既授课又安排大量的游戏;第二是游戏小组,通过特意安排的游戏,鼓励孩子们相互交流与合作;第三是托儿所,那里虽有保育员看护,但没有明确的社交和教育目标;第四是呆在家中由父母、保姆或亲戚照顾。

研究证明,学前教育可为孩子将来的社交能力奠定基础。较为系统的课程安排和活动指导的幼儿园和游戏小组可为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而上托儿所和呆在家中的幼儿则缺乏与其他孩子交往的机会。

可见,在儿童成长期,最值得家长担心的就是社会隔绝。不仅社交能力,连认知能力、判断能力、魄力等等都和社会交流有关。无疑,幼儿园是增强孩子社会交流的一个外部环境。

王甘博士曾留美多年,对美国的幼儿教育有很深的了解,也有很多感触,现在他还进行更深入的实践(创办小橡树幼教培训部)。

以下是王博士认为最重要、最有借鉴意义的几点感触。

(1)以孩子为中心,用孩子的眼光看问题

在美国,幼儿园教师属于一个全国性的联盟。这个联盟对教师的行为规范提出很多要求,其中一条是:如果一位教师不能成为成年人的典范,或者是不能爱护幼儿园的设施,那他就不是合格的教师。在国外,一进幼儿园,就可看到很多东西都是从儿童的角度来考虑的,幼儿园里很多画都比较低,它可能是孩子进幼儿园时最先看到的。幼儿园里的鞋架、玩具架等都适合孩子,所以孩子使用起来比较方便。另外,幼儿园环境的设置、时间的安排,都是以孩子为中心的。

(2)孩子有自己的主见,留给孩子自主的权力

孩子在幼儿园每天的活动有具体的时间安排。在活动中,孩子愿意进行什么活动(有时包括具体的活动时间),很多都是由孩子自己决定的。每天有具体的时间,小朋友们坐成一圈,老师来唱歌,但是具体唱什么歌,每个小朋友都有权利来选择。如果有两个小朋友点的是同一首歌,那么老师就为孩子唱两遍。在很多活动中,孩子穿红色还是蓝色衣服都是由孩子自己决定,老师不规定,给孩子更多选择的自主权,只要符合活动要求就可以。在长大以后,他对人生的选择,有一定的看法,就不会处处要父母代理了。在国内,有很多父母对孩子升学、考试等很多方面做得非常多,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应该把主动权还给孩子。

(3)幼儿园引导孩子尊重父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王博士通过在国内与孩子父母的接触了解到,孩子在家里可能不是特别有纪律,生活中可能会有不好的地方,所以父母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是想让幼儿园培养一下。在国外的幼儿园里,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想要表现什么。国外一岁多孩子的老师认为,孩子在一岁左右时,他的变化是非常大的。比如说,某一天,他突然会叫妈妈或爸爸;某一天他可能突然会走路。如果孩子在家由妈妈亲自带,她看到孩子走出了第一步,说出了第一句话,会特别的兴奋。如果孩子在幼儿园,妈妈可能就没有这个机会。

在国外的幼儿园,当老师发现孩子已经会走路了,她不会告诉父母:“你的孩子会走路了!”她会提醒父母:“你注意看看,也许你的小孩要走路了,我觉得他可能要走路了。”当父母在家发现孩子真的会走路了,他们是多么的高兴,然后再告诉老师“我的孩子会走路了”。从这件很小的事情上可以看出,国外幼儿园非常体贴父母、尊重父母,让父母充分感觉到自己既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也是最好的老师。

(4)幼儿园不仅仅是老师的事,父母要积极参与

国外幼儿园里有很多父母轮流帮助幼儿园搞清洁卫生,帮助小朋友外出郊游,每个父母提供参与时间,特别忙的父母才能免去他们的义务。幼儿园非常鼓励父母参与。父母通过帮助幼儿园做工作,可以知道幼儿园是怎么运行的,也知道老师的辛苦,知道教学思想是怎么讲的,又是怎么体现的。这样,幼儿园与父母沟通的渠道就多一些。国内比如孩子开父母会、演出、部分活动等一般是父母中来一个,而在国外,一般都邀请父母一起来,因为这在国外都被认为是对孩子非常重要的活动。所以,父母的参与体现了父母在亲子教育、幼儿教育当中特别重要的地位。

在美国,父母参与幼儿园的活动,甚至到了几个父母共同办一个幼儿园的地步。因为他们的幼儿教育非常多样化,有很多种类的幼儿园,有的父母非常喜欢某一种教育理念,他们就想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幼儿园。但是,很不巧,比如他们住在加州,他们喜欢的幼儿园在纽约,没有办法,不能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幼儿园。然后,他们就和其他有同一理念的父母共同建成一个这样的幼儿园,让他们的孩子享受他们认为理想的幼儿教育。

再比如,幼儿园的硬件和软件。

在美国,特别著名的幼儿园,里面可能有总统的孩子,很多明星、高官的孩子。依我们的想象,这样的幼儿园应该非常宏伟、豪华,也应该是漂亮校舍的集中地。但是真的见过之后,才发现它的校舍是多么破旧,因为它已经有上千年、几百年的历史,有的特别有名的幼儿园只是借用一个教堂办学。他们的资金不是用来盖多么好的房子,是用来帮助孩子进行更多更好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