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人的面子是很重要的,尤其中国人更爱讲面子。这不是坏事。可惜往往大人只知道自己的面子,而不注意孩子的面子。小孩子也有他自己的面子,尤其是在他们生活和玩耍的圈子里,如是他们的这种尊严被伤害,他们感受到的耻辱往往比父母还厉害。
说起面子,我们更喜欢用另一个词汇:尊严感。因为面子往往是指一种表面的虚荣,而尊严感则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人格的尊重。对于我们这本书的主题来说,我们认为,培养孩子的尊严感直接影响到未来。历史上那些成功人物虽然个性不一,但是我们的研究表明,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具有强烈的尊严意识,都多少有点“士可杀,不可辱”,例如韩信成功就是因为尊严感。
所以我们强烈建议:父母绝对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然而,事实上,父母无意间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却是常有的事。
一位企业家说过一件他孩童时的事情。他生来不会唱歌,唱起歌来声音像个烂沙罐。上小学二年级时,班上举行唱歌比赛,他只得在家里练唱。母亲听了烦躁,就说:“你这哪里是唱歌,是在嚎叫!”这句无意中的评价使他不但对练歌失去了信心,连上学都感到痛苦。
当然,这句话如果是出自他的一个同学,他虽不愿听,但他还可能同他吵,甚至回敬他一句:“我是嚎叫,你是猪叫!”但是这种话出自自己的母亲,他所信赖、尊敬和依靠的人,他就无法反驳了。因此这种伤害可能是无法弥补的。
还有一种无意的伤害,那就是父母总喜欢把自己的孩子看作不懂事的孩子,所以什么事情他们都可以代替孩子作主。其中最常见的情形是:孩子的同学来找他出去玩儿,母亲也不管孩子是愿意还是不愿意,就不加思索地代他说:“看书,不去。”
母亲虽然没有存心伤害孩子,但孩子会觉得在同学面前很失面子。因为孩子进入小学后,他有自己的生活圈,他的朋友,他的世界,在他那个世界里,孩子在心理上认为自己是独立的,他有他自己独立的人格,可以不受父母的控制。母亲在孩子的朋友和同学的面前指导或者指示他的行动,等于向孩子的朋友们表示他还必须在父母的指示下生活,没有独立能力,孩子当然会觉得很扫面子。因此,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有时孩子还会故意不听话。同时,一旦同学们发现某人样样事都不能作主,就不会再找他玩耍,而且不再接受他。这样也有损于孩子社会性的发展。所以,除非迫切的需要,除非孩子的同学和朋友所提出的要求极端不合理,是邀孩子出去胡闹,需要当面立即禁止的话,对孩子的教导应该避免当着孩子的朋友或同学的面进行。有什么不对和不妥的地方,应该等到他单独一个人的时候,再提醒他:“刚刚……”孩子就会容易接受得多。
而孩子的这种心理却不易被父母所理解,更易为父母所忽视,以致产生一些必要的争执和伤害。这些都值得每个做父母的人警惕与注意。这里就存在一个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的问题。
父母要求子女尊重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这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古往今来、中外公认的道德。但是,今天在这里我们谈父母也要尊重子女。可能很多做父母的人会认为这是难以接受的。父母是长辈,子女是晚辈,所以子女尊重父母天经地义,千百年来历史如此。千百年来的古训是“子不教,父之过”,“三娘教子”、“孟母择邻”也是千百年来传统的美谈,却从没有听说过父母有尊重子女的责任。然而,这并不是说受教育和被教育者就不应该受到应有的、起码的尊重。当然,这个尊重主要是指他(被教育的人)的独立人格。
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一个孩子养到八九岁,他就会有些独立的意志和欲望,尤其是进中学以后,他会在心理上认为自己有独立的人格。他已经有一些善恶和是非的标准与概念。而对孩子的这些概念,只要不是错误的,我们做父母的就应该尊重。事实上,我们做父母的也大都是这样做了。而且谁也不会有意去侮辱孩子,伤害子女的独立人格。孩子如果在外面受了委屈,父母都会愤愤不平。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有时会无意间伤害孩子的自尊和侮辱了孩子的人格,这并不少见,只是未能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罢了。
小孩子在家里不免有时乱拿东西,而且用过了又不放回原来的地方。于是父母有时要找一个东西,找不到就会问孩子把东西拿到哪里去了。如果孩子真的拿了,而且经母亲一问马上就记起来,那当然很好,很快就可以把东西找出给母亲送去。可是如果孩子没有拿,就往往会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阴影。
有的孩子既好奇又调皮,总觉得大人做的一切都新鲜,于是喜欢在爸爸不在的时候,拿他的钢笔写一写或做功课。等爸爸发现了,才被要了回去。这些小事发生多了,就会在父母的头脑里产生一种条件反射:只要有什么东西一时找不到了,马上就会认为是自己的孩子拿了。
比如说母亲又找不到自己的剪刀了,就问孩子:“你又把我的剪刀放到哪里去了?”
孩子说:“我没有拿你的剪刀。”
母亲又在她常放剪刀的地方找了找,还是没有找到。于是又问:“你没有拿,怎么我会找不到了呢?一定是你不知道放到什么地方去了。”
如果孩子确实没有拿,为了澄清事实,孩子只得说:“我确实没有拿!”
这时,如果比较冷静的母亲,可能就不再追问下去,自己再去找。这是尊重孩子的表现。可是有的母亲比较主观,不相信孩子,往往就会凭过去孩子拿过后没有放回原处的经验,一口咬定是孩子拿丢了,不敢认账:“撒谎,一定是你拿了,忘记了,不知道放到什么地方去了!”
孩子没有拿,母亲不信,反而说他是撒谎。孩子心里当然会感到十分痛苦,而且母亲还说他是撒谎,这实质上也是对他人格的一种侮辱。然而主观武断的母亲却观察不到,也了解不到自己无意间对孩子心理上的损害,还以为自己是正确的。直到过了几天,母亲自己又无意间在另一个抽屉或别的什么地方发现了剪刀,才恍然大悟,是前次自己放错了地方,没有放回原处。
类似的事情在不少的家庭中或多或少地发生过,而且常常被父母所忽视。这种无意间的伤害常常给孩子心灵上造成创伤,也容易造成父子母女间感情上的隔阂。
所以,父母一定要学会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一个好的父母还应该培育孩子的自尊心和人格。试想,一个没有自尊心和没有人格的人,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一旦一个孩子失去了自尊,也就会丧失了前进和奋发图强的意志和勇气。
例如,一些不用功和粗心的孩子,在做练习,甚至考试中常会把一些极简单的试题做错。母亲看了孩子的作业本或试卷,发现孩子连简单的试题都答错了,感到气愤和失望,于是可能会骂:“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你还能做什么!”有的为了刺激一下孩子,还故意辱骂一两句:“你真是白吃了几年饭!你是小学一年级吧!”
当然,这种话也可能促使孩子深省,从而产生奋斗的决心。然而,这种讽刺话“你还在上小学一年级吧!”对于中小学生却不可能产生什么好的效果。因为这种话只能刺痛他一下,但并未能使他悔悟,认识自己不用功或粗心大意的错误与缺点。
每个小孩都愿意大人说他们聪明能干。父母骂他“和小学一年级学生一样”等于断言“你的天资差”,当然只会使孩子泄气。照理说,在孩子受到老师或别人责骂“你什么都不会!”时,作为父母应该鼓励、支持孩子:“母亲相信只要你好好做,认真地去做,一定能做得很好。”
而且事实也是这样,不管外人怎么说他不行,只要孩子的父母承认孩子的能力,相信孩子的能力,支持和鼓励孩子,最后孩子就一定会努力拼搏,而不会沉沦下去。
反之,如果父母首先就把自己孩子的才能否定了,孩子当然就会无所依靠而丧失信心,结果什么都不想做。
还有一种讽刺话也是不能说的。有的孩子本来对父母依赖性很大,读书做功课都要父母催,做事要父母喊。后来孩子由于某种原因改变了,自动念书做功课,而且还自动帮助母亲打扫。于是母亲觉得很惊讶,不自觉地说了一句:“今天怎么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或者说:“今天这孩子怎么变得我认不出来了?是跟隔壁大维学的吧?!”
母亲原是表示对孩子进步的高兴,只是有些意外,所以说了这种带有刺儿的话。不过,即使是开玩笑,这种讽刺话也不要说为好。因为它同样可能伤害孩子的自尊。俗话说得好:“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我们主张采用夸奖教育的模式,通过夸奖来消除孩子身上的缺点,通过夸奖来放大他们身上的闪光之处!因为孩子如果长期受到激励性话语的影响,就会在心理上形成正面的自我意象,久而久之,他们就能够成为有爱心、有好奇心、有自信心、有成就感的优秀人才!
成就天才的翅膀:
管出孩子的无限潜能孩子具有无限的潜能,这是为科学研究所证明了的。自我保护的能力、良好的交际能力、经受挫折的能力、进取心、求知欲、创造力等,就是成就天才的翅膀。父母只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这些能力,他们的天赋潜能就会很容易被发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