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讲,当家长发现孩子厌学时,通常会非常失望、恼怒,进而斥责孩子,逼孩子努力学习。然而教育学家发现,这样做效果通常并不好,孩子如果不是真心想学,那么再逼他也是没有用的。只有以爱心、耐心、细心、恒心来帮助孩子,关爱孩子,才能点燃孩子的希望之火,让孩子重拾上进心。
“妈妈,我今天不想去上学了!”7岁的南南这样对妈妈说。
“为什么?上学有什么不好吗?”
“我就是不想上学,不想去!”南南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
“不行!哪有孩子不上学的道理。”南南的妈妈绝不答应孩子的要求。过了一会儿,妈妈又问南南:“你是不是身体哪里不舒服?还是和同学相处得不好?”
“没有呀!就是不想上学。”南南很诚实地回答妈妈。
“那好吧,你给妈妈一个理由,如果妈妈认为你有道理,妈妈再考虑你的要求。”妈妈这样回答南南。
南南上学的时候就要到了,妈妈仍耐心地等待着南南的“理由”。最终南南支支吾吾地对妈妈说:“我没有理由,我明天给你理由行吗?”
“你明天给妈妈理由,那妈妈就明天再考虑你的要求,但今天你必须去上学!时间到了,我们出发吧。”
在送南南去学校的路上,妈妈对南南讲了很多“爱学习的小发明家”的故事……
南南的妈妈是个懂得教育孩子的好母亲。
我们之所以说南南的妈妈是一个懂得教育孩子的好妈妈,是因为她面对南南的厌学情绪,耐心地进行诱导,处理得既合情合理,又达到了教育孩子的目的。假如南南的妈妈换一种教育方式,比如:“你敢说不去上学?吃饱撑着啦?不上学想做什么!小小年纪就逃避学习,等你长大了,那还了得!”这样教育孩子,会收到什么效果呢?而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父母不是少数,他们不但没能收获到好的教育孩子的效果,反而让很多孩子变得更加厌恶学习。
我们应该明白,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这种差异是极其正常的。有的孩子喜欢学习,有的孩子则不太喜欢学习,甚至于对学习还会产生种种厌恶情绪。从孩子的心理发展角度看,这样也是正常的。对此,做父母的责任不应当只是问“不上学你想做什么”,而应当帮助孩子找一找“为什么不喜欢学习”的原因。实际上,如果父母能采取一些积极的、行之有效的措施,那么,孩子的厌学情绪是可以改变的。
厌学的孩子在心理上一般都比较脆弱,所以更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怀和理解。因此家长应当多给孩子一些关怀和帮助,少一点冷语和斥责。专家认为,对待厌学的孩子,父母应该有爱心、耐心、恒心。
(1)爱心
我们常听到有些父母这样抱怨自己的孩子:“这么不争气,养你有什么用?”“上学有什么不好?这样不爱学习的孩子扔掉算了!”也许这些都是气话,但孩子会很容易当真,而且从另一个侧面,这也反映出许多家长的一种心态——对孩子的爱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至少需要孩子用听话、爱学习来交换。这实在是一种不科学的主观想法。要想改变孩子的厌学情绪,付出爱心是基本的要素之一。家长对孩子的爱是发自内心的,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重要的是,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给予的爱,并为这种爱而感动、行动。
(2)耐心
生活中,一些家长常常因孩子不爱学习而斥责和打骂自己的孩子,多数原因就是家长在实施教育的时候缺乏耐心。他们常常因为孩子不能一下子领会自己的意图,不爱做功课就火冒三丈,大声斥骂,甚至体罚孩子。这种没有耐心的教育方法,不仅起不到促进孩子学习的效果,相反还会使孩子产生自暴自弃和逆反心理,久而久之,更会影响亲子关系。作为家长,一定要明白,改变孩子的厌学情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能有半点儿急躁心理,也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所以,父母需要有很好的耐心,要耐心地教育孩子,耐心地陪孩子玩,耐心地为他讲道理,耐心地听他说……
(3)恒心
改变孩子的厌学情绪,对家长来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为家长一定要有恒心,要坚持不懈地朝着既定目标对孩子进行培养和教育,绝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不能碰到困难就轻言放弃。
9岁的强尼是个调皮的孩子,最喜欢玩游戏,最讨厌学习。老师常常给强尼的父母打电话:“强尼又逃课了!你们快管管吧!”强尼的父亲生气地说:“这样坏的孩子不要管他算了!”但强尼的母亲却认为天下没有管不好的小孩子,因此一定要好好教育强尼。有一次,妈妈和强尼谈了整整一个下午,强尼向妈妈保证,以后再也不逃学了,强尼的父母都觉得很欣慰。然而还没过两天,强尼的老师又打来了电话:“强尼又不见了!”当天晚上强尼很晚才回家,父母正坐在客厅里等他,他害怕极了,但父母却只是温和地招呼他吃饭,饭后又询问他没去上学的原因。强尼突然哭了起来:“我以为对我这样坏的孩子,你们一定讨厌极了,你们一定会放弃我了!可你们为什么还关心我呢?”强尼再一次保证以后绝不逃学,而这一次他做到了,强尼的父母再也没接到过老师的电话。等到了4年级的时候,强尼已经成了一个学习很优秀的学生。
好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有长期的计划和安排,他们深深懂得“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因而绝不轻易放弃孩子,而他们的恒心、他们的坚持最终也改变了孩子。
要让孩子爱学习,父母首先就要把握自己的态度,只有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和父母的关心,孩子才能逐渐地克服和改正他的厌学情绪和厌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