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孩子们:
这次旅行是因为李奕志老师。
他是我心目中的传奇人物。新加坡出生,少时贫苦,凭借自身的努力,先后到澳大利亚和英国求学,拿到了博士学位。五十二岁的时候,他毅然做出决定,担任香港《南华早报》的负责人。五十二岁呀,已是可以享受幸福人生的时候,李老师却有如此魄力,以铁腕手段,完成了对报纸的重新造血。
六十多岁时,他做了北大新闻传播学院的研究生导师。我觉得李老师很了不起,对他的传奇人生十分敬畏。
这是小江(孩子们的爸爸)十五年来第一次休年假,可以与我们一起旅行。他坚持第一次国外亲子行要去新加坡,我听从了他的意见。
我联系了李老师,怯怯地问:“李老师,最近好吗?”
那边“叮咚”过来一条消息:“很好,要不要来新加坡玩?”
不愧是老师,不愧是曾叱咤风云的报业高管,一下子就能洞悉我的心思。从联系酒店到制定旅行路线,李老师一直在给我很好的建议。
刚刚在新加坡安置好,我就接到了李老师的电话:“晏菁,你在哪里呢?不是说好今天见面吗?”
我以为李老师早已忘记了,原来他一直都记得!
我和李老师在劳文达的地铁站见了面,看到背着双肩书包的他,恍然间,感觉时光在他身上一点没有留下痕迹。“李老师!”一句“老师”,在异国他乡就有了一种见到亲人般的感觉。
“去年,刚刚在厦门大学读了个历史学博士。”闲聊中,李老师轻描淡写地说道。
“李老师,你不是很早就在澳大利亚拿了工商管理学的博士了吗?”我诧异地问,但真正令我诧异的是李老师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
“是呀。”他轻松地说,“这还真是一次跨学科、跨语言、跨国籍的读博经历!”
“李老师,你跟金庸一样,金庸也是在像你一样大的年纪拿到了北大的文学博士学位!”我由衷地赞叹。
接着,李老师问了小朋友们一个问题:“孩子们,你们知道新加坡为什么是不同的分区吗?为什么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住在不同的区域?”
“因为我们都喜欢与自己相似或者熟悉的人住在一起吧。”我试着回答。
“答对了一部分,同时还因为当时英国殖民者采用了分而治之的管理政策。”李老师耐心地讲解道。
他带着我们在地铁中穿行。看着李老师背着背包努力保持平衡地前行,我真想接过他的背包,但是终于还是忍住了。
在七十岁之后敢于进行风险投资也是李老师所独有的勇气,其实,并不像他自嘲的那样—他的投资完全失败了,他还是收回了自己的成本,但无论情况如何,我都相信李老师会有他独有的面对生命考验的方法。
他带我们去看了新加坡最著名的鱼尾狮,又带我们去新加坡河散步。一路上,李老师一直在前面走得飞快,我们两个年轻人带着孩子在后面卖力地追赶。
“李老师,你太强大了……”好不容易坐下来,我对李老师说。
“这样的距离,我平时都是步行的,可以锻炼身体嘛。”李老师说道。
很会生活的李老师,带我们吃遍了新加坡的美食,从咖喱鱼头、海南鸡饭,到辣椒螃蟹……在临走前的一天,李老师为了我们方便,把碰面的地点特意选在离我们住处只有一站路,而他需要换乘,还要坐十几站才能到的地方。
可是那天,因为Star在飞禽公园睡着了,我在水边抱了她一个小时,坐地铁换乘去宏达桥的时候,足足迟到了半个小时。
李老师是何其守时的人,最讨厌的就是别人迟到。读书的时候,有一次,他带着同学们外出,有一位同学迟迟没有回来,他带着班上同学到点就走,一点也不拖延等待。所以我很是忐忑,给李老师发了短信道歉,却没有收到回信,内心只觉得对不起李老师。
等我们一群人到了地铁站,却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站在地铁口等待着,他背着那个黑色的双肩包,手里还提着一包东西。
“这个给你们,新加坡最好的娘惹糕点,记得一定要放在冰箱里,保持新鲜会非常好吃。”李老师说。
第二天,我非常小心地把糕点分给孩子们吃,她们都超级喜欢。
李老师,你曾对我说过这样一段话:“其实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可以留在学校里,永远也不要毕业,永远做一个学生。我真的想去剑桥再当一次学生,因为那里对学生没有年龄的限制。”
我懂李老师的心,他这一生经历过各种风云变幻,他奋斗过、坚持过,但最在意的不是曾经的“报业高管”的身份,而是他作为学生、作为老师的身份。因为这身份连接了校园与生命,是最质朴最真挚的追求。
看到李老师,我才知道,一个人在生命中的任何阶段,都可以保持自己的创造力和活力,活出生命最大的精彩。年龄不是制约我们的牢笼,只要心中怀有梦想,任何远方都可以抵达。
那天,和李老师在路口告别,我的心中很酸涩,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再相见。李老师和我们告别之后,没有回头,我看着他的背影,眼泪落了下来。
谢谢你,李老师。
总是在追寻自己梦想的李老师,让我们开始重新检视自己的生命,是不是已经活出了无穷的可能性。
Lucky和Star,你们还记得这次旅行中遇到的李爷爷吗?
娘亲 2015年9月于重庆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