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Lucky和Star:
我们去了傈僳族的山寨同乐村。
寨子在高高的山上,我们的大巴穿过一座座山,直到那奇妙的山寨出现在我们眼前。高山衬托着的这个小村,像是桃花源一般的世界。
同行的村主任告诉我们,傈僳族是一个相信神灵的民族,他们相信山中有神灵,一切都有神灵的指引。
同乐村的傈僳族也是在神灵的指引下,选择了这个少有人居住的地方生活。
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道路向山中的小村走去。在村口,我看到一株枯了的大树,它的枝干伸向远方的天空。站在此处,它神秘而倔强。
在一栋小小的木质房子前,历史在这里留下了伏笔,门前的春联上是我们不认识的文字。
“那是傈僳族的文字。”村主任告诉我们。
在傈僳族的陈列馆里,我们见到了“阿尺目刮”的表演视频,成群的青年男女跳着欢乐的舞蹈,队列绕出各种各样的形状。
舞蹈模仿山羊的步子,歌声悠扬地在山间回响,这是傈僳族的财富。
参观完了陈列馆,我和同伴们沿着小小的道路去探访小木屋。仔细看,这些建筑全都是由原木搭成的,它们被当地人称为“木楞子”。木头之间不上油漆,不用铁钉,全靠木料之间互相牵制。
这条小路还在修建,平衡力差的我努力不从山道上滑下去。就在这时,我看到一位老婆婆抱着一大捆干草慢慢地从坡上走下来。
她大概有七十多岁,但走路很稳,在我感觉最吃力的路段,她很轻巧地就走了下来。
我崇拜地看着这位老婆婆,看她抱着干草给牛圈里的牛喂食。
她看着我们露出了温和的微笑。要知道,好客与友善已经融入傈僳族的文化和血液里。据说,这里很多木门都没有门锁,如果你肚子饿了,可以随意推开一家的门,自己做饭吃,离开的时候,只要随意留下一点报酬就好了。
我想去老婆婆的家里坐坐,很期待地看着她。她示意我们跟着她走,我们来到了一栋矮矮的小木屋前。
那里,老爷爷站在门外,招手让我们进去坐。
墙上挂着他们和两个孙儿的合影,看得出来是专业摄影师拍摄的。还有一张老爷爷的特写照片,他一定是摄影师镜头里的“明星”,而他也为这一点感到骄傲。
老婆婆给牛圈里的牛喂食
老婆婆七十多岁,老爷爷八十多岁了。年轻人越走越远,老年人守护着这个村落
进门就是一个火塘,上面放着一口大锅,里面煮着咕嘟嘟冒着热气的玉米粥。火塘边上放着孩子的玩具、一些书本,电视里放映着动画片,想来这是他们孙儿喜欢看的。孙儿们不在家,爷爷和奶奶看着他们喜欢的动画片,是不是感觉他们还在家中一样?
坐在火塘边热乎乎的,我的心中有一些伤感。其实,有很多年轻人都已经到城里工作了,他们会慢慢融入城市的生活,这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进步。而老人,他们最熟悉的还是这片山林,他们会留在老房子里,生命之火就在这房子中发出微弱的光。
我和老婆婆坐在一起,看她用大大的锅勺搅动玉米粥。老婆婆七十多岁,老爷爷八十多岁了。
有的人,也许一生只能见到他们这么一次。
我迟迟不愿意离开,因为我知道,和他们一起坐在火塘边烤火,那是一生只有一次的缘分。我和他们,傈僳族的老爷爷和老奶奶,我们也许不会再见了。Lucky和Star,旅途中的奇妙之处也就在这里,遇到那些只见这么一次的人,心中装下他们的故事。
老爷爷的视力已经很不好了,但老奶奶还很健康,家中喂了七八头牛。每天重复这样的生活,沿着祖先设下的轨迹。年轻人越走越远,老年人守护着这个村落。
如同天上的云朵流散变幻,如同森林中的树木生长枯萎,村落里的人们因循着生命的节拍,面对这一切,我的伤感为何而来?
老爷爷和老奶奶,他们让我想起老家的亲人。
同乐村的老爷爷和老奶奶。
当我敲下这几行字的时候,我在心中再一次为他们祈福,祈祷他们健康平安。谢谢你们对我的邀请,让我得以在火塘边和你们一起烤火,取生命的暖。
娘亲 2017年5月于香格里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