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你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的,不是你的能力,而是你的选择。
汉文帝刘恒即位的第三年,匈奴发兵入侵汉境。文帝命令丞相灌婴为帅,指挥汉军反击,自己也到太原去视察。济北王刘兴居得知文帝在太原的消息,趁机发动了叛乱。济北王是文帝刘恒上位的推手之一,此时为何造反了呢?面对外有强敌、内有叛贼的情况,文帝是如何处理的呢?
吕后死后,谣言说宫里的孩子,包括少帝都不是汉惠帝的儿子,皇位血统可能被吕氏替换,因此大臣决定除掉吕后家族的吕禄、吕产等人。刘邦的庶长子刘肥被封为齐王,其长子刘襄继承齐王王位,次子朱虚侯刘章、三子东牟侯刘兴居则居住在长安,刘章、刘兴居想拥立哥哥刘襄为皇帝,故而在长安充当内应,让刘襄在齐地起兵,为外援,这样就与朝中大臣的想法不谋而合。
吕禄、吕产等吕氏族人被杀后,周勃等大臣一商量,认为齐王刘襄的外家驷钧很凶暴,害怕又出来一个翻版吕后,因而立刘襄为帝的议题被否决了,迎立了母族较弱的代王刘恒,也就是汉文帝。
尽管兄长刘襄没有当上皇帝,但大臣们承诺事成后封二人为地盘极大的赵王和梁王,故而,汉文帝被迎立入宫前,刘兴居和汝阴侯夏侯婴一起入宫,将汉惠帝年幼的儿子赶出皇宫,说他不是刘氏血脉,后来这几个孩子很快就被诛杀了。
文帝即位后,得知刘章、刘兴居曾有拥立刘襄为帝的打算,就压下他们的功劳,把齐国的城阳郡(十余个县)分割给了刘章,封他为城阳王。又将同属齐国的济北郡(约十个县)分割出来,封给刘兴居,是为济北王的地盘。这样的小号王爷,地盘是从大哥的土地上划出来的,当然无法与有几个郡、几十座城的赵、梁相比。碍于文帝宝座已经坐稳,刘襄、刘章、刘兴居三兄弟只好咽下这口恶气。刘襄无缘皇帝宝座,在文帝元年就郁郁而终。英风绝伦的年轻王爷刘章同样没活多久,在被封王的第二年也去世了。老三刘兴居始终不甘心,他像一头躲在草丛里伺机而动的豹子,在等一个机会。很快,这个机会就出现了。
汉文帝三年五月,匈奴右贤王侵袭汉朝边郡上郡。文帝到离边境比较近的甘泉宫,命丞相灌婴率领车兵和骑兵共计八万余人,进取高奴(今陕西延安附近),同时从中尉所属的军队中选拔精锐,交给卫将军加强长安的防守。灌婴率领汉军与匈奴右贤王尚未决战,匈奴军就窜到塞外。文帝从甘泉宫出发,先到高奴,之后到太原,赏赐了他当代王时的旧部。
当时的代地,是防御匈奴的前沿。高祖刘邦将年龄比较大的儿子刘恒封为代王,目的也是将对抗匈奴的重任交给他。刘恒此时赏赐代地官员,免除当地税赋,一方面是对龙兴之地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是慰勉当地官民,加强抗击匈奴的信心。济北王刘兴居的情报显然不够灵通,他将刘恒到太原慰劳旧部当成御驾亲征的信号,以为皇帝要出塞和匈奴决战,就发动了叛乱。
汉文帝刘恒在代地得知刘兴居叛乱后,立刻命令灌婴率领大军返回长安,同时任命棘蒲侯柴武为大将军,率领十万大军平叛。昌侯卢卿、共侯卢罢师、宁侯魏遫、深泽侯赵将夜等将领归柴武节制。文帝还命令祁侯缯贺率军在荥阳防守。对楚汉之争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荥阳是军事要冲,楚汉两军在这里进行过一场血战,刘恒有着非常深远的战略目光,让缯贺守住荥阳。万一柴武战败,战局也不会一发不可收拾。
当年七月,汉文帝进一步瓦解刘兴居的部署。他下诏说:“济北王悖逆,还让济北国的官员和百姓受到牵连,只要济北的官员和百姓在朝廷大军来临前,停止追随刘兴居的叛乱活动,出城投降或者献出城池的,都将被赦免无罪,而且可以保住原来的官位。开始就追随济北王的死党,只要肯投降,同样赦免。”文帝的这一招釜底抽薪,非常管用。
当年八月,柴武击溃叛军,济北王刘兴居自杀。济北国被废除,重新变成济北郡,收归朝廷管辖。回头再说匈奴,右贤王被汉军逐出塞后,匈奴大单于栾提冒顿自然知道发生了什么,几个月后(文帝四年),就给汉朝写了一封信。
信中说,上一年贵国的官员和右贤王发生冲突,右贤王未曾向我请命就出兵了,破坏了我们两国的和平盟约,我惩罚了他,让他进攻西面的月氏国。得到上天的庇佑,我们灭掉了大月氏,他们的部族或杀或降,楼兰、乌孙等26国也都归附于我,我让草原上的部族成为一家人。如今,我们想停止干戈,互赠礼物,实现真正的和平。
匈奴灭了大月氏,威服整个草原,大单于栾提冒顿为何要给汉文帝写这么一封信呢?很显然,这是一封充满威胁意味,但外交辞令华丽的信。信中说要停止干戈,实现真正的和平,但明里暗里都在彰显自己强大的武力。
那么,文帝是如何回应的呢?文帝的回应同样文质彬彬,他说自己很欣慰,两国终于可以实现古代圣王所倡导的太平了。匈奴和大汉是兄弟之国,我们赠给你们的礼物很丰厚,但背弃盟约的事情总是你们挑头。至于右贤王做的事,发生在我国大赦天下之前,现在就不必再责罚他了。如果单于想实现真正的和平、安定,就明发布告,让你的官员遵守盟约,不要随意越界。当然,我们也会守约的。文帝的信滴水不漏,绵里藏针,既没有过度责备匈奴人,也将匈奴毁约在先的事说得明明白白。栾提冒顿见了信,也明白文帝不可轻欺。不久,栾提冒顿就病故了。汉匈之间的历史,将迎来新的一页。
文帝不是好战之君,但在处理匈奴入侵和济北王叛乱时,举重若轻,游刃有余,杀伐果断之中有静气,无疑是古代政治家中极具领导才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