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如晦:团队中的决策大师(1 / 1)

当你只剩下一个选择时,无论这个选择多么不好,都总比没有选择强得多!

隋末天下大乱,薛举割据于陇西,李轨称王于凉州,刘武周起兵于马邑,窦建德崛起于河北,王世充自立于洛阳……一时间,群雄并起,隋朝晋阳留守李渊也树立大旗,加入争夺天下的洪流中。

在这场竞逐中,李渊之子李世民,也就是后来的唐太宗,立下了不世之功。李唐王朝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推行正确的策略与拥有强大战斗力的军队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充分发挥了人才优势。以秦王李世民为例,他的麾下不但有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还有一个完善的智囊团体,为其提供战略指导。

李世民于贞观十七年(643)命画家阎立本绘制24位功臣的画像,将他们悬挂在凌烟阁,以昭示他们立下的功勋。在这个既有文臣也有武将的序列中,名列第三的杜如晦尤其耀眼,是这个团队的核心人物之一。可以说,李世民能够建立不世之功,登上帝位,杜如晦起了巨大的作用。

李世民立志扩大自己的基本盘,对人才的网罗可以说不遗余力。征召杜如晦后,李世民最初让他担任秦王府的法曹参军,主管司法事务。太子李建成见李世民羽翼颇丰,对自己形成巨大威胁,因而上奏李渊,请求外调秦王府的官员,以削弱秦王府与太子府抗衡的能力。

事实上,太子府与秦王府的争斗已经让李渊焦头烂额。一方面,秦王李世民确有统兵之才,要**平群雄,李渊还得依赖他;另一方面,李世民雄厚的势力也挑战了太子李建成的储君之位,李渊不希望发生骨肉相残的事。外放秦王府的官员,削弱秦王府的势力,进而打消李世民对皇位的觊觎,可以说是两全其美的事。

李渊的诏书下达后,秦王府的官员纷纷被外调出长安,这令李世民非常忧虑。房玄龄对李世民说:“府中的其他官员被外放,没有什么可惜的,只有杜如晦,要想办法将他留下。大王如果安于做个王爷,那用不上他;但若想执天下的权柄,就非他不可。”李世民当即上书,请求留下杜如晦。

当时,秦王府的大批官员均已外任,只留下一两个人给秦王打下手。在李渊看来,这合情合理,因此同意了。在随后的几年里,李世民每次出征,必定携杜如晦同行,君臣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唐武德九年(626),杜如晦的高光时刻来了。随着与唐王朝争天下的外部势力全部被扫平,其内部矛盾开始暴露出来。东宫太子府的属官魏徵、王珪都劝李建成除掉李世民,避免陷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下场。但李建成疑虑重重,加上秦王府已成气候,迟迟不肯下手。他企图收买和拉拢秦王府的铁杆支持者,如尉迟恭等人,进而削弱对自己的威胁。可惜这一招不奏效,遭到了尉迟恭等的拒绝。拉拢不成,他便派人刺杀,同样遭到失败。

为了斩断李世民的这条臂膀,李建成上书李渊,给尉迟恭找了个罪名,将他打入大牢。在李世民的求情下,尉迟恭被放了出来,但双方的争斗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尽管李世民内心渴望成为储君,但不论是按照法统还是道统,李建成都是无可争议的储君,要争夺帝位,必定要与东宫兵戎相见。权柄之争,是你死我活的斗争,纵然是骨肉血亲、父子兄弟,也容不得私情。

秦王府的文臣武将虽然是秦王府的属官,但更是朝廷命官,他们获得的荣誉和官位都是朝廷颁赐的。为李世民争夺利益和争夺帝位,这是两回事:争夺利益,是团队之争;争夺帝位,则是造反的死罪,是一条不归路。故而,面对东宫太子的步步紧逼,李世民犹豫不决,尉迟恭和长孙无忌等重臣也都非常疑虑。

长孙无忌建议立刻招来杜如晦,但此时杜如晦和房玄龄等秦王府旧臣都被外放到了地方,一时间无法咨询。李世民当即解下佩刀交给尉迟恭,让他无论如何都要招来房玄龄和杜如晦。就这样,房玄龄和杜如晦化装为道士,从外地赶回长安,秘密进入秦王府。

杜如晦分析了当前局势:太子李建成是合法的储君,如果他率先发难,秦王府一众人等将死无葬身之地。纵然事后李渊追究罪责,业已成为事实。秦王府方面,臣僚们并没有获得主上明确的发难信号,都处于未做准备状态,一旦太子发难,士兵们极有可能放下武器,四处奔逃,有眼光的志士,恐怕不等太子发难就已经逃离了。如果秦王李世民不立刻做出决断,失败是必然的。秦王府唯一能成功的方法,只有占得先机。

杜如晦的话,令李世民醍醐灌顶,当即与文武官员们制订了详细的计划,又召集心腹将佐,向他们明确传达了自己的指令。

剩下的一切,就不用多说了。历史上的“玄武门之变”发生,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被杀,唐高祖李渊被迫封李世民为皇太子,后来又让出皇位。后来,论功行赏,杜如晦被拜为兵部尚书、晋爵莱国公,赐食邑1300户。

对于这个封赏,淮南王,也就是李世民的叔叔李神通十分不满,他认为杜如晦不过是一介刀笔吏,抄抄写写罢了,为何功居前列?真正做出贡献的,应该是那些冲锋在第一线、流血牺牲的将士。李世民向他解释,杜如晦虽然不曾上阵杀敌,但是运筹帷幄,如果没有他,他们会流很多血,且未必能够成功。他的功劳和地位,可以与汉高祖的大臣萧何相比。李神通听后,便不再说什么。

毫无疑问,杜如晦是一个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尤其是在创业团队中,决策人物非常重要,他们能够对各方局势做出判断,给出合理建议,进而让团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很多时候,往往是决策人物的缺失,导致进取型团队的失败。

以项羽为例,他的智囊团队中仅有范亚父一人,而且他的决策不被重视。如果项羽听从范亚父的话,在“鸿门宴”上诛杀刘邦,整个历史也就改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