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禹:谈话要抓住要领(1 / 1)

不要总觉得自己被轻视,先问问自己有没有分量。

邓禹是南阳新野人,东汉的开国名将,被光武帝列为云台二十八将之首,使得邓氏也成为东汉显赫的家族之一。邓禹之所以能得到光武帝的重用,除了有军功之外,最重要的是他通文翰,每次和光武帝谈话,都能抓住要领,使问题变得明朗。光武帝以邓禹为谋主,制定各项战略方针,从而**平群雄,登上帝位。

邓禹早先和光武帝刘秀是同学,两人一起在长安读书。更始帝刘玄(刘秀的表兄,曾在绿林军的支持下称帝)即位后,有人推荐邓禹出任官职,被邓禹谢绝。邓禹听说刘秀在河北站稳了脚跟,就渡河去追赶。到了刘秀的大营,刘秀开玩笑地说:“我现在拥有任免官员的权力,你千里迢迢地赶来,是想当官吗?”

邓禹摇了摇头。

刘秀又问:“那你想要什么?”

邓禹回答:“我只愿追随明公,为明公效力,这样定能垂大名于青史。”

刘秀神色变得认真起来,示意邓禹说下去。

邓禹说:“更始帝定都关西,然而没有征服山东的势力。赤眉军、青犊军有万余人,他们流窜到三辅(指今陕西中部)一带,成群结队,假借名号。更始帝的军队没有打败并收服他们,因而他们不肯听从更始帝的号令。更始帝帐下的其他将领都是庸人,最大的志向不过是想发财,虽然也都争着建立功勋,但不过是早晚图个欢乐。这里面缺乏有远见的人,也没有打算让百姓长治久安。现在四方已经分崩离析,形势非常清楚,明公您虽为更始帝立下大功,但是恐怕难成大业。为今之计,您应该多招揽天下英雄,为百姓建立一个安定的王朝,成就汉高祖那样的事业。”

邓禹的话,令刘秀神色一震。他让邓禹与自己宿在同一帐篷里,并让左右的人称呼他为“将军”。邓禹的一席话之所以能打动刘秀,很大程度上在于他抓住了谈话要领,即说到了老板的心坎里。邓禹的话至少有四层意思:其一,更始帝虽然被群雄拥戴登上了皇位,但是并不能服众,其势力缺乏凝聚性,是脆弱的;其二,更始帝的属下都是庸碌之人,缺乏远大的政治理想,不足以令天下长久安定;其三,你虽然为更始帝立下大功,但他不是英主,你恐怕难成大业;其四,我们单干,首先是招揽人才,其次是照顾百姓的利益,这样定能建立一个有新气象的王朝。

邓禹的分析鞭辟入里,将非常复杂的情况归纳得清晰明白,甚至还给出了发展建议,可谓高屋建瓴。这样的谈话水平和政治敏感性,无疑是刘秀最需要的,无怪乎邓禹当场就得到了最高的礼遇。

接下来,一切都像邓禹预料的那样发生了。刘玄在绿林军的拥戴下称帝,赤眉军也在形式上表示了对他的归附,但刘玄不信任诸将,先后杀掉多人,还从背后袭击了赤眉军。

更始帝三年(25),赤眉军的首领樊崇找到一些西汉宗室后裔,打算从中选一个人立为皇帝。樊崇让人找来一个竹盒子,在一封书札上写上皇帝的名号,然后和其他空白书札一起放进去。他将候选人按年龄大小排列,由年长的先摸,每人可依次摸到一张书札。

刘盆子年龄最小,因而最后一个摸。打开书札后,别人的都是空白的,而刘盆子摸到的是那张“帝札”。就这样,他通过抽签的方式当上了皇帝。这样一来,长安和赤眉军的大营里就各有一个皇帝,二帝并立,势必一战。不久,赤眉军攻入长安,刘玄投降后被杀。这印证了邓禹的判断。

同年六月,刘秀在文臣武将的拥戴下,于鄗城(今属河北邢台)千秋亭称帝,再次出现二帝并立的局面。邓禹受命向西,**平关中敌人。诸将皆劝邓禹快速进兵,拿下长安。邓禹却说:“我们现在虽然人多,但是能打仗的精兵少,而且进军之地缺乏粮食,我们身后的粮草补给又不足。赤眉军刚刚拿下长安,物资充足,士气高涨,我们无法与之决战。不过,盗贼们缺乏长远的眼光,肯定无法长期坚守。上郡、北地、安定三郡人口稀少,但是粮食和牲口充足,我们不如先去那里修整补给、等待时机,寻找到赤眉军的弱点后再将其消灭。”众将认为邓禹说得有理,因而就食三郡,所到之地,击破赤眉军的营寨。

邓禹的话术水平很高,建立在他对问题的清晰洞察上。他用了三点来说服将领们:其一,兵在精而不在多,自己的精兵少,不能与敌人硬碰硬;其二,无论是前方还是后方,自己都没有补给,不能与有充足补给的敌人直接对抗;其三,敌人士气高涨,战斗意志强。他既说出了敌人的优势、自己的劣势,又分析出敌人的致命弱点,即缺乏长远的眼光,不能坚守。此外,他还给出了解决方案,即足兵足食,寻机歼敌。

无论是面对领导还是下属,邓禹的谈话水平都可谓臻于化境,他不愧为古代史上有名的战略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