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篇 一缕香魂无断绝 貂蝉趣话(1 / 1)

事情源于一次晋中访古。那天,我们乘车从太原到忻州,为的是访察金代著名诗人元好问的故居、墓地和“野史亭”。不料,半路上出了个岔头,一个牌坊式的大门赫然出现在眼前,门额上写着:“欢迎远道客人来访貂蝉故里”。

当地作陪的文友解释说:“有一种说法,貂蝉出生在忻州。据说早年这个村头曾经有一块‘貂蝉故里’的石碑,传说这里有她的墓地和祠庙。”

对于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貂蝉这个人,是存在争议的。目前,学术界许多人还是倾向于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女子。关于貂蝉的出生地,也有不同意见,大致有米脂说、临洮说、忻州说三种观点。至于“貂蝉故里”石碑,恐怕来自元人杂剧《锦云堂暗定连环计》。剧中写董卓专权,荒**残暴,太尉杨彪请司徒王允设计除之。戏文中有一段貂蝉对王允自报家门的台词:“您孩儿又是这里人,是忻州木耳村人氏,任昂之女,小字红昌,因汉灵帝遴选宫女,将您孩儿取入宫中,掌貂蝉冠,因此唤做‘貂蝉’。”汉灵帝将貂蝉赐予并州刺史丁原,丁原又把她许配给义子吕布。战乱中,貂蝉与吕布失散,流入王允府中。一次,貂蝉在后花园焚香,祈求神灵保佑吕布,被王允发现。问知情况后,王允大喜,厚待如亲生女儿,因与密议,巧设了连环计。

“那么元人戏曲中把貂蝉定为忻州人氏,是根据民间传闻还是史有所据呢?”那位问难的文友继续刨根问底。

这部戏曲的事出于《三国志平话》卷上“王允献董卓貂蝉”和“吕布刺董卓”两节。不过,原文关于貂蝉身世的交代十分简单,只说:本姓任,小字貂蝉,家长是吕布,自临洮府相失,至今不曾见面。我想,如果历史上的忻州真有貂蝉其人,这样安排乃是纪实。若是纯属虚拟,其根据也许和下述情况有关:王允是历史人物,献帝时先后当过太仆、司徒,他是太原人,太原离忻州很近;吕布出生于内蒙古包头西面的九原,也曾在太原服役。这样,貂蝉与丈夫失散后,以乡里之谊流入王允府中也说得过去。巧还巧在,罗贯中也是太原人。因此,忻州开辟个“貂蝉故里”的旅游点也自有依凭。

不过,到了罗贯中笔下,连环计的情节在元人戏曲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的发展。《三国演义》第八、第九回,叙述董卓迁都长安后愈益专横跋扈,司徒王允欲诛之,苦无良策。王允素待府中歌伎貂蝉如亲女,貂蝉见允忧思愁闷,知有大事要做,愿以一死报之。王允乃设下连环计,先请吕布赴宴,令貂蝉把盏,吕布悦其美貌,王允即许以为妻。数日后,王允又请董卓赴宴,仍令貂蝉侑酒,董卓为其美色所迷,王允又把貂蝉献给了董卓。由此,吕布对董卓更加衔恨,又兼貂蝉巧施计谋,使二人矛盾日益激化,吕布欲杀董卓。后来,经过王允进一步策划,终于把董卓除掉。《三国演义》改动了《三国志平话》和元人杂剧中貂蝉与吕布原本是夫妻的情节,显得更合乎情理。

关于貂蝉的话题临时打住,但仍有大量的问题有待探讨。比如,前面引述的除了杂剧就是小说、平话,都是出于文人之手,既可以像《三国演义》那样,凭借着一定史实,踵事增华,添枝加叶;又可以凭空结撰,羌无故实。那么貂蝉、吕布的历史真迹,是否有踪迹可寻呢?

生活于明代弘治、嘉靖年间的著名学者杨升庵,在《升庵外集》中最先提出:世传吕布妻貂蝉,史传不载,但在唐人李贺诗《吕将军歌》中,确有“吕将军,骑赤兔,独携大胆出秦门,金粟堆边哭陵树”之句,看来,应有吕布其人。杨升庵之后,清代学者梁章钜也认为,貂蝉事隐据《吕布传》,虽然她的名字未见于正史,但其事未必全虚。《三国志·魏书》有一段记述:吕布奉董卓之命把守中阁,遂与董卓侍婢私通。恐事泄露,心不自安。这些记载,起码说明了戏曲、演义中的“吕布戏貂蝉”与王允巧计除奸并非凭空构想,而是于史有据的。但也只此而已,既不能否、也不好定与吕布私通的侍婢就是貂蝉,所以成为一个悬案。

还有,关于貂蝉的评价问题。一般认为,清人毛宗岗的看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说:

为西施易,为貂蝉难。西施只要哄得一个吴王;貂蝉一面要哄董卓,一面又要哄吕布,使出两副心肠,装出两副面孔,大是不易。我谓貂蝉之功,可书竹帛。

不过,批判的声音也很强烈。嘉靖年间,明“后七子”的首领王世贞在《见有演〈关侯斩貂蝉〉传奇者,感而有述》一诗中写道:

董姬昔为吕,貂蝉居上头。

自夸予帷幄,肯作抱衾裯。

一朝事势异,改服媚其仇。

心心托汉寿,语语厌温侯。

忿激义鹘拳,眦裂丹凤眸。

孤魄残舞衣,腥血溅吴钩。

兹事岂必真,可以快千秋。

旦闻抱琵琶,夕弄他人舟。

售者何足言,受者能不羞?

宁为楚虞姬,一死不徇刘。

诗的前四句,说貂蝉开始事董卓,后又投身于吕布,甘心做人的姬妾;五至八句,说她在吕布失败之后又献媚于吕布的仇敌关羽;九至十四句,言貂蝉为关羽所斩,此事虽未必然,但亦足以引为千秋快事;十五至十八句,说她朝秦暮楚,反复无常,一无足取;最后两句,通过颂扬殉项而誓不从刘的虞姬,否定貂蝉。

关于貂蝉的结局和归宿,大概有以下五种不同的结果:

其一,大家所熟知的是《三国演义》的处理方式:吕布助王允诛灭董卓后,以貂蝉为妾,后来,曹操擒杀吕布,将她载回许都,此后便下落不明。

其二,元人杂剧《关大王月下斩貂蝉》,只存曲目,不详内容。从题目上得知,貂蝉死于关公刀下,这与民间传说相似:曹操绞杀吕布,貂蝉落到刘备手里,刘备、张飞都想娶她,关公怕误了国事,一刀斩之。

其三,传说曹操打败吕布后,把貂蝉赐给关羽,一则笼络这个将才,二则可以让关羽沉湎女色,丧失斗志;三则挑拨刘、关、张兄弟间的关系。不料,这个计谋早被关公识破,坚决拒绝接受。曹操无奈,只好让关公把她杀掉。貂蝉觉得非常委屈,一片赤诚报国,最后竟落到这个下场,便伤心地痛哭起来。关公动了恻隐之心,决定放她出走。可是,到哪里去呢?貂蝉表示要削发为尼,远离世事。于是,关公便护送她到了几百里外的净慈庵。

其四,还有一种结局是,事成之后,貂蝉主动参透迷津,看破红尘,最后修仙得道,成了正果。事见明人诸葛味水撰写的《女豪杰》杂剧。

其五,近时又有新编川剧《貂蝉之死》,共分五场:水淹下邳;貂蝉修书;关羽慕蝉;群雄惊艳;残月芳魂。刘、关、张随曹操攻吕布,水淹下邳。貂蝉劝吕布归顺曹操,吕布不肯。为了拯救全城百姓,貂蝉派遣秦宜禄送信给素所钦慕的关羽,请他转致曹操以百姓为念,立即将水退下。关羽敬服貂蝉的品识,顿生爱慕之心。数日后,秦宜禄缚吕布来降,曹操缢杀吕布,为了笼络关羽,将貂蝉赐之。成婚之夜,貂蝉柔情似水,即兴吟唱《倾心曲》,关羽亦心旌为之摇**。刘备恐怕误了大事,遂提醒关羽勿忘“扶汉兴刘”大业。关羽无奈,只好忍痛遣走貂蝉。貂蝉突遭骤变,万念成灰,拔剑自刎,保持了侠骨柔肠、忠肝义胆的完美形象。

说到貂蝉的结局,我想到了西施。论行止,二人颇有相似之处,其事可嘉,其情可悯。当然,就实质来说,她们都做了统治阶级政治斗争的工具,最后的归宿都很凄惨,原是意料中事。貂蝉结局如上所述,那么,西施又怎样呢?

比较主流的说法是,越王勾践灭吴之后,西施跟随范蠡泛舟五湖,隐居起来。这倒风流潇洒,很合乎一般士人的心理。范蠡是很有远见的,他早就发现勾践这个人“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自己“大名之下,难以久居”,因此,破吴之后便急流勇退,改变姓名隐遁下去。

对于西施、范蠡归五湖的做法,清代大诗人吴伟业极为欣赏,有诗云:

霸越亡吴计已行,论功何物赏倾城?

西施亦有弓藏惧,不独鸱夷[1]变姓名。

这应该算是最理想的收场。可是,核诸史籍,发觉这种结果并不存在。一,上述情况《史记》中没有记载,只讲吴亡后范蠡变姓名,“浮海出齐”,并无西施随行之说。二,《吴越春秋·逸篇》载:“吴王败,越浮西施于江”。《墨子·亲士》中亦有类似记载:“西施之沉”,以“其美也”。细想一下,这是符合越王勾践阴险狠毒、刻忌寡恩的性格的。虽然同是悲剧角色,相形之下,倒觉得貂蝉的悲惨程度要淡一些。

[1]范蠡别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