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豫。是肃宗长子,在位十七年。
【原文】 六月,礼部侍郎杨绾上疏,以为:“古之选士必取行实,近世专事文辞。自隋炀帝始置进士科[1],犹试策而已;至高宗时,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始奏进士加杂文,明经加帖括[2]。从此积弊,转而成俗。朝之公卿以此待士,家之长老以此训子。其明经则诵帖括以求侥倖。又举人皆令投牒自应。如此,欲其返淳朴,崇谦让,何可得也!请令县令察孝廉,取行著乡闾,学知经术者,荐之于州。刺史考试,升之于省。任各占一经,朝廷择儒学之士,问经义二十条,对策三道,上第即注官,中第得出身,下第罢归。又道举亦非理国所资,望与明经、进士并停。”或以为明经、进士,行之已久,不可遽改。事虽不行,识者是之。
张居正讲评:代宗广德元年六月,礼部侍郎杨绾上疏说道:“古代选拔人才,必须有实实在在的德行的人,才举荐到朝廷。现在通过科举选拔人才,只考查文辞,不考察操行。自隋炀帝设立科举考试以来,最初只根据当时的时务考查策问。到我朝高宗时,考功员外郎刘思立才奏请,进士科考试增加辞赋、杂文两个科目,以考查文采;明经增加帖经,以考查记诵能力。自此以后,天下之士,都以辞赋、记诵为跻身官场的阶梯,弊病一代一代地积累,最后变成了风俗。朝中的公卿都以此品评天下的士子,而不再注意他们的品行、操守;家中的父老兄长都以此教训他们的子弟,而不再教授他们德行。明经的考试范围也不是所有的经典,于是士子们便将那些常考的经典,汇编成一本书,时常记诵,以求侥幸通过考试。并且,参加明经、进士等科考试的人,都让他们每年自己到州县报名参加考试,这与古代征辟人才的方法完全相悖。这样,还想使风俗重归淳朴、谦让,可能吗?请陛下下诏施行汉魏以来举孝廉的方法,让天下县令访察境内品行孝顺、廉洁,闻名乡里,而又通晓经术的人,举荐到州里;州刺史根据他们所学的经典加以考试,然后推荐到尚书省;对于经典,只要精通一门就可以了,不必很多。朝廷选择儒学之士,为考官,不考他们帖经及试杂文,只问他们所精通的经典的大义二十条,及时务策问三道。经义及策问全部通过的,为上等,马上给予官职;经义十条中通晓七条,策问通过二道的,为中等,给予候选官员的资格;剩下的为下等,放归原籍继续学习。只通过这一科选拔人才,现在通行的明经、进士等科都应当停止。在开元年间,曾设立“道举”一科,与治理国家没什么关系,希望也能跟明经、进士等一起停止,这样才不失古代乡里举荐人才的遗风。”此疏上奏后,代宗让大臣们商议是否可行,一些大臣认为明经、进士等科施行已久,一旦废除,恐怕士子们不适应,于是这个建议便被搁置了。然而,有识之士都认为杨绾说得很在理,可惜不能施行。杨绾的建议,虽然符合古人举荐贤才的本意,但时移世易,人心不古,文辞虽然很虚,但总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标准可循。举荐则大开了徇情妄私之门,其得失与科举比起来也没什么两样。如果能在文辞考查中蕴涵崇尚实在的意思,也未必不能以此考查人才。
【原文】 自丧乱以来,汴水[3]湮废,漕运者自江、汉[4]抵梁、洋[5],迂险劳费。三月,以太子宾客[6]刘晏为河南、江淮以东转运使,以开汴水。时兵火之后,中外艰食,关中米斗千钱。百姓挼穗以给禁军,官厨无兼时之积。晏乃疏浚汴水,遗元载书,具陈漕运利病,令中外相应。自是每岁运米数十万石以给关中。唐世称漕运之能者,惟晏为首,后来者皆遵其法度云。
张居正讲评:唐代建都关中,每年都要通过漕运调配东南地区所产的粮食,供给京城。具体的路线是:由淮河进入汴河,由汴河进入黄河,由黄河逆行进入渭河,最后达到京师。自天宝以来,经过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中原地区饱经战乱,汴水堵塞,漕运粮食,都要绕行长江、汉水到达汉中,路途遥远艰险,所需的费用数倍于以前。广德二年三月,代宗任命素有才干的太子宾客刘晏为河南、江淮以东转运使,兼领三道漕运。当时,战乱之后田地荒废,年岁又不好,京师内外米价昂贵,一斗米价值钱千文。朝廷催收赋税又急,粮食还没有成熟,就要将那些刚刚结了果实的禾苗割下来,用手搓取粮食,以供给禁卫军。就是宫中的御厨准备御膳,及宫中的开支,也只够当前的,没有多余的积蓄,物质匮乏到了如此的地步。刘晏思来想去,觉得现在物质之所以匮乏,是由于汴水堵塞造成的,于是便打算疏浚汴河,使它依然与淮河相连,以方便漕运。又想到,当时元载担任宰相,负责处理政务,如果不告诉他,将来他可能会从中作梗,于是便上书政府,将漕运的利弊详细加以说明,使代宗及朝中大臣知道事情的原委,不被流言迷惑,这样内外一心,彼此相应,然后疏浚的工程才能成功。自从汴水疏通后,每年能从东南调配粮食数十万石供给关中,朝廷上下因为它而衣食无忧。唐代精通漕运的人中,刘晏当为第一人,继他之后担任转运使的人,都遵巡他立下的法度行事,没有改变。
【原文】 平卢节度使李正己,拥兵十万,雄据东方,邻藩皆畏之。是时,田承嗣、李宝臣、梁崇义相与根据蟠结,虽奉事朝廷而不用其法令,官爵、甲兵、租赋、刑杀皆自专之。上宽仁,一听其所为。虽在中国名藩臣,实如蛮貊异域焉。
张居正讲评:李正己原是平卢节度使王玄志的偏将,旧名怀玉。王玄志死后,他先是伙同侯希逸等人杀死了王玄志的儿子,推举侯希逸为主帅,后来又伙同众将士驱逐了侯希逸,自己成为主帅。于是,代宗就任命他为平卢节度使,赐名李正己。当时,各地藩镇拥兵自重,其中李正己的军力最为强盛,拥兵十万,雄踞一方。与他邻近的诸镇,都担心受到他的侵害,心怀畏惧。李正己又与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山南节度使梁崇义结为婚姻,结成一党,就像大树的根一样,相互盘结,彼此纠缠,牢不可破,声势日盛,越发骄横了。虽然表面上尊奉朝廷,却不用朝廷的法令,一切官爵的升迁、授予,调动军队作战,租赋的收取与花销,刑罚的轻重,都自作主张,不经过朝廷。代宗是个宽厚、仁德的君主,也就听之任之,不与他们计较。于是,他们虽然名义上是中国的藩臣,实际上就是一独立王国,眼里根本没有朝廷。这一段是记述唐代藩镇的专横的。人君之所以能够驾驭臣下,使他们不敢窥伺君位,是因为有纲纪法度。李正己作为偏将驱逐主帅,败坏纲纪法度到了极点,代宗不但不去讨伐他的罪行,反而授予兵权,赐以名字,从此各镇将士驱逐主帅,主帅凌辱天子,纲纪废坠,威福倒置,中央政府无能为力,这都是肃宗、代宗一意姑息造成的。因而天子的威严不能侵犯,哪怕微小的侵犯也可能演变成巨大的祸患,应当慎之又慎。
注释:
[1] 进士科,隋唐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科举考试的科目达到五十多种,其中以明经、进士两科最为重要。
[2] 帖括,唐代明经科以帖经选拔人才,将经文贴去若干字,让应试者补全,后来因为帖经难记,考生便总括经文编成歌诀,便于记诵应试,称为“帖括”;后来的科举考试试题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 汴水,在今河南境内。
[4] 江、汉,即现在的长江、汉江。
[5] 梁、洋,州名,即今陕西汉中及洋县。
[6] 太子宾客,是太子东宫的属官,正三品,负责侍从、规谏太子,多以他官兼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