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广,是文皇帝第二子,在位十三年,为宇文化及等所弑,以其好内、远礼,故谥为炀帝。
【原文】 四年,帝无日不治宫室,两京[1]及江都[2],苑囿亭殿虽多,久而益厌,每游幸,左右顾瞩,无可意者。不知所适,乃备责天下山川之图,躬身历览,以求胜地可置宫苑者。诏于汾州[3]之北汾水之源,营汾阳宫。
张居正讲评:隋炀帝大业四年,天下太平,百姓殷富。炀帝自恃国家富强,日益骄横奢侈,征发百姓大兴土木,修筑宫室,百姓们经年累月地服劳役,得不到休息。比方说,在西京长安修建仙林宫,在东京洛阳修建显仁宫,在江都修建迷楼及毗陵等宫。林苑园囿,亭台殿阁,虽然修得很多,到处都是,但他也只是一开始看着喜欢,慢慢地就厌烦了。每到出外游玩的时候,左看右看,越看越觉得丑陋,都不知道上哪儿去游玩了。于是就将天下的山川图画全部找来,一一查看,选择一个山水环绕的福地,修建宫殿。只有汾州的北边,汾河源头,地势平坦,山水可观,可以建造宫殿。便下诏在当地建立一座宫殿,取名“汾阳宫”,以接待炀帝游览。炀帝作为一国之君,他所追求的不过是游览的欢乐,莽莽九州之地,美景数不胜数,却不能使他感到愉快。于是经年累月地修筑宫殿,海内沸腾,百姓疲敝,盗贼蜂起!由此可见,君主一旦心生奢靡的欲望,就算很小,其祸患也是很大的。因而,帝尧所居住的房屋的正厅高不过三尺,也不怎么装饰,汉文帝不肯花费百金修筑高台,他们并不是没有财力这样做,是不忍让百姓受苦,而换取一时的欢乐。
【原文】 有二孔雀自西苑飞集宝城朝堂前,亲卫校尉高德儒见之,奏以为鸾。时孔雀已飞去,无可得验,于是百官称贺。诏以德儒诚心冥会,肇见嘉祥,擢拜朝散大夫,赐物百段,馀人皆赐束帛;仍于其地造仪鸾殿。
张居正讲评:隋炀帝无道,喜欢人奉承他。一天,有两只孔雀从西苑里飞出来,停在了炀帝为自己修建的陵墓前面。孔雀,只是一种很平常的鸟,没什么好说的。但鹰扬府亲卫校尉高德儒看见了,便上奏说是鸾凤出现。那时孔雀已经飞走了,要反驳也没什么根据,于是百官为了奉承炀帝,都说是鸾鸟,一齐向炀帝道贺。炀帝非常高兴,下诏说,这祥的祥瑞大家都没有看见,高德儒却看见了,由此可见他是一个非同一般的贤人,便将高德儒连升四级,任命为朝散大夫。国家官爵本应该授予那些有德行、有功绩的人,而高德儒将孔雀说成鸾鸟,这与指鹿为马有什么区别吗?炀帝却赏赐他官爵,这是赏赐奉承、谄媚啊。那些想得到富贵的人,又有什么值得忌惮而不去效仿他呢?于是,蘑菇被说成灵芝,太阳旁边的云彩便说成五色云,彗星出现说是除旧布新,出现日食被云遮住说是当食不食。甚至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以贤为否,以否为贤,如此这般国家不灭亡,可能吗?后来,唐太宗攻破西河郡,抓住了高德儒,就因为此事将他处死。奸佞小人,遇上昏庸的君主,会得到褒赏;遇上有道明君,就会被处死。由此可知国家兴亡的缘由。
【原文】 内史郎[4]虞世基以帝恶闻贼盗,诸将及郡县有告败求救者,世基辄迎损表状,不以实闻。但云:“鼠窃狗盗,郡县捕逐,行当殄尽,愿陛下勿以介怀!”帝良以为然,或杖其使者,以为妄言。由是盗贼遍海内,陷没郡县,帝皆弗之知也。
张居正讲评:炀帝自即位以来,四处巡游,三征高丽,一年之中没有消停的时候,百姓心怀怨恨,盗贼群起。而他自己却以为天下平安无事,纵欲偷安,讨厌听见有人叛乱的消息。内史郎虞世基知道了炀帝的这个想法后,为了迎合他,凡是遇上百姓起兵抗拒官军,围攻郡县,诸将及郡县官员上书向朝廷求救的,世基都让人在中途截下奏章,将所奏报的贼数减少,不让炀帝知道实情。当奏章到了炀帝手里,他又掩饰说:“现在的那些盗贼,不过是些鸡鸣狗盗之徒,成不了什么气候。靠郡县的力量就可以剿灭,陛下宅心仁厚,不必介意。”炀帝被他的话蒙蔽了,不加深究,就赞同了他的说法。进而,处罚了前来报信的使者,说他们虚张声势,为贼寇助威,全是妄言。于是,上下欺瞒,盗贼发展壮大。李密起兵河南,杜伏威起兵山东,林士弘起兵江南,刘武周起兵代北,薛举起兵天水,萧铣起兵江陵。天下战乱不休,山东地区多数都被起义军占领。天下形势到了如此的地步,虞世基还蒙蔽炀帝,使他无从得知。后来,祸起萧墙,宇文化及起兵逼宫,炀帝还不知是怎么一回事,怀疑是他的儿子齐王杨暕所为。到炀帝死时,他都还不知道天下的形势已经不可收拾了,言路堵塞的后患,真是太可怕了!一般来说,奸臣能蒙蔽聪明的君主,是因为君主也有这个意思,心中已经先入为主。秦二世时,关东地区百姓起兵反秦,前来报信的人在司马门外等了三日,都因为赵高的阻拦,而得不到召见,等到召见时,赵高又说“这都是小打小闹,没什么大不了的”。虞世基欺瞒炀帝,只不过是赵高欺瞒秦二世的另一个版本而已!当然,二世时可以指鹿为马,因而赵高的奸计能够得逞;炀帝时可以将孔雀指认为鸾鸟,所以虞世基的奸计也能得逞。如果作为君主的,能够以前事为鉴,不被迷惑;性情光明正大,不爱好奉承、谄媚讨厌忠直,那样臣下又怎么能欺瞒他,使奸计得逞呢?
注释:
[1] 两京,即东京洛阳、西京长安。
[2] 江都,即今江苏扬州。
[3] 汾州,在今山西,汾阳宫遗址在今山西忻州宁武县。
[4] 内史郎,是内史省的属官,内史省是隋代三省之一,唐代改称中书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