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汉 纪 昭 帝(1 / 1)

名弗陵,是武帝之少子,在位十三年。

【原文】 初,苏武既徙北海上,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及壶衍鞮单于立,国内乖离,于是卫律谋与汉和亲。汉使至,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常惠私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如惠语以让[1]单于。单于惊谢,乃归武。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张居正讲评:苏武被匈奴流放到贝加尔湖边放羊以后,他时刻都持着汉武帝赐给他的象征使节身份的节杖,心中只有汉朝,就算是再困苦也不肯改变。后来,时间久了节杖上的璎珞、旄毛都脱落了,他还是不肯抛弃,以表示他坚持守节,别无二心。当匈奴壶衍鞮单于即位后,年纪幼小,国内骨肉相争,国外又有汉朝虎视眈眈,为了解除外患,卫律代替单于向汉请求通好、和亲,并保证不再骚扰汉朝边境。汉朝答应与匈奴通好、和亲,并派遣使者到匈奴商议具体细节,并向他们讨要苏武等一班使臣。匈奴不肯放他们回汉朝,便撒谎说他们已经死了。于是苏武的副使常惠,便乘夜私下拜见使臣,设了一个计谋,教使臣对单于说:“前不久,我朝天子在上林苑中打猎,射下了一只大雁,在大雁的脚上系着一卷帛书,书上明明写着苏武等人现在在某地某地,你怎么能说他们死了呢?”使臣就按照常惠教给的言语责问单于,单于不知有诈,忽然听到大雁传书这等奇异的事,非常惊异,只得边谢罪,边对使者说:“苏武他们确实在某地某地。”并答应放苏武他们回归汉朝。苏武在匈奴被扣押了十九年,当初出使时的青年人,回来时已经须发尽白了,其忠义气节,始终不变。回国后,汉朝拜他为典属国,赏赐钱二百万,田二顷,又将他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以表彰他的忠义,而劝后世为臣子的尽忠。然而,苏武流落匈奴十九年,身居了无人烟的贝加尔湖边,他又怎么会想到,将来能够回到汉朝,能够位列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名垂青史呢?但臣子侍奉君主,在大义上就该宁死不二。

【原文】 秋,罢榷[2]酤[3]官,从贤良、文学之议也。武帝之末,海内虚耗,户口减半。霍光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至是匈奴和亲,百姓充实,稍复文、景之业焉。

张居正讲评:武帝在位时,内则兴修宫殿,外则征讨四夷,政府的财政收入自然不足,便开征商业税。民间的一切买卖都由官府管理,收取税收,没有遗漏的。就是卖酒这样的小生意,也由官府专营,缴纳税赋,名叫“榷酤”。君主地位尊崇却如此的与百姓争利,这是武帝行政的弊政。昭帝六年春,各地举荐的孝廉都会聚到了京师,便向他们询问现在使百姓最苦不堪言的是什么?孝廉们都说是政府的专营制度,使百姓很不方便,请废除专营制度。当年秋天,昭帝下诏废除酒的专营,任由百姓自由酿造买卖,这是听从了孝廉们的建议啊。武帝在位时,徭役繁重,田赋、租税增多。到武帝末年,国家财富消耗殆尽,户口人丁也减少了一半,天下濒于祸乱的边沿。昭帝即位后,在霍光的辅佐下采纳官吏百姓的建议,知道当时百姓最需要的是休养生息。于是减轻徭役,以使百姓得到休养;减轻赋税,以使百姓能储蓄财物。务必使百姓们得到休养,不再去打扰他们。如此数年之后,海内安静无事,与匈奴通好、和亲,相约不再互相侵犯。于是百姓家家都有储蓄,安居乐业。当初文、景二帝时的盛世,到这时再次出现了。武帝之后,汉朝之所以没有灭亡,大半的功劳要记在霍光的头上。武帝劳动天下百姓,天下几乎灭亡;昭帝休养生息,天下才再次安定下来。由此可见,君主推行政治,首先要让百姓得到休养,不但拯救一时的祸乱应当如此,任何时候都应该如此。

【原文】 元凤元年,上官桀之子安有女,即霍光外孙。安因光欲纳之,光以其幼不听,安遂因帝姊盖长公主内入宫为婕妤,月余立为皇后,年甫六岁,于是桀、安深怨光而德盖主。知燕王旦以帝兄不得立,亦怨望,乃令人诈为燕王上书,欲共执退光。书奏,光闻之不入。上问:“大将军安在?”桀对:“以燕王告其罪,不敢入。”有诏:“召大将军。”光入,免冠、顿首。上曰:“将军冠!朕知是书诈也,将军无罪。将军调校尉未十日,燕王何以知之!”是时帝年十四,尚书[4]、左右皆惊。而上书者果亡,捕之甚急。后桀党与有谮光等,上辄怒曰:“大将军忠臣,先帝所属以辅朕身,有毁者坐之!”自是桀等不敢复言。

张居正讲评:昭帝即位后第七年,改年号为元凤元年。那时左将军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是霍光的女婿,他育有一女,即是霍光的外孙。上官安请求霍光将这个女儿送进宫中,希望她能成为昭帝的后妃。霍光嫌她年纪太小,与昭帝不配,便拒绝了他。上官安又去请求昭帝的姐姐盖长公主,在盖长公主的帮助下,上官安的女儿进入了宫中,做了婕妤,一个月以后,就被立为皇后,当时她才六岁。于是上官桀、上官安父子心中憎恨霍光,而感念盖长公主的恩德。他们知道燕王刘旦本是昭帝的兄长,因为没能继承帝位,也非常憎恨霍光,因而便与燕王暗地勾结,一起排挤、诬陷霍光。便让人假冒燕王派来的人,上书弹劾霍光,说霍光不经皇帝同意就任命了自己幕府中的人为校尉,图谋不轨等事。趁着霍光告假休养的日子将奏章递了上去,他又与公主商量哄骗昭帝批准这个奏章,逼霍光退隐。这是上官桀等欺负昭帝年幼,不能审察清楚,而设计的计谋。霍光既被弹劾,便在家等候处置,不敢入朝。然而昭帝虽然年幼,却天资聪明,上朝时问左右说:“大将军在哪儿啊,怎么不见他来上朝啊?”上官桀回答说:“因为燕王弹劾他的罪状,他不敢入朝。”昭帝立刻命人去召霍光入朝。霍光入朝后,脱下冠冕,叩头向昭帝请罪。昭帝说:“将军请把帽子戴上吧,我知道奏章上所说都是子虚乌有的事,将军你何罪之有?将军任命校尉的事发生才不过十天,燕王远离京师,处于东北边陲,怎么可能知道呢?由此可见这奏章是假的。”当时昭帝才十四岁,就能如此明察秋毫,尚书及左右官员等,莫不惊骇。那个假托燕王上奏章的人,果然为了逃避罪责潜逃了。后来,一旦有上官桀的党羽毁谤霍光,昭帝便发怒说:“大将军是忠臣,先帝将我托付给他,让他辅佐我,如果再有人敢毁谤他,一定严惩!”从此上官桀等担心受到惩罚,不敢再毁谤霍光了,而霍光也才能够全心全意不受干扰地辅佐昭帝。大臣辅佐少主,一切政治都出自大臣,很容易被人毁谤,进谗言,如果每件事都做得清正廉洁,奸邪小人无机可乘,就更加的怀恨在心了。因而周公辅佐成王,有管叔、蔡叔散布流言,酿成事变;霍光辅佐昭帝,有上官桀、上官安设计诬陷他。幸亏成王最终明白了周公的忠心,昭帝能明察上官桀的奸计,所以谗言不进,周公、霍光得以从容尽忠。如果两位君主稍有不察,不但周公、霍光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周、汉两朝的社稷也就危险了。

注释:

[1] 让,是责怪的意思。

[2] 榷,是收税的意思。

[3] 酤,是卖酒。

[4] 尚书,汉朝是少府的属官,在宫中掌管文书,因为亲近皇帝,权力逐渐扩大,到东汉权力已经凌驾于丞相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