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 帝(1 / 1)

名盈,乃高祖之长子,在位七年,谥曰孝惠。汉家世世称孝,谓能世守先业之故也。

【原文】 帝怪相国不治事,参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安敢望先帝!”又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帝曰:“善!”参为相国三年,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较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张居正讲评:惠帝即位之初,曹参代替萧何为丞相,凡事都按照萧何所制定的原则办,没有什么改变。惠帝见曹参如此办事,心中狐疑,便问他:“你作为宰相,天下有这许多的事,你怎么都不管呢?”曹参回答说:“陛下觉得自己的才智与高祖比起来怎么样?”惠帝说:“我怎么敢与先帝相比呢。”曹参又问:“陛下觉得臣的才能与前任宰相萧何比起来怎么样?”惠帝说:“你似乎不如萧何。”曹参便说:“陛下说得很实在,陛下你的才能赶不上高帝,我与萧何也相差很远。高祖英明神武,萧何才德兼备,他们以布衣之身起兵反秦,平定天下。东征西伐,经历过多少人情事变;精思慎审,才制定了这些法令。现在律法完备,无可更改,安享成法就成了。陛下垂拱而治,臣等奉公守法,一一遵循成法,使它不至于废坠就成了,何必要去多事而改弦更张呢。”于是,惠帝认同了曹参的话,不再狐疑他。曹参为相国三年,海内承平,百姓安居乐业,民间做成歌谣说道:“萧何为法,较若画一。”这是说萧何制定的法度,简单而明了,很少整齐。“曹参代之,守而勿失。”曹参继任为宰相后,谨守他的法度,没有什么改变的。“载其清净,民以宁一。”清净无为而治,使百姓有法律遵守,天下自然安宁。然而,当时天下刚刚平定,又正值高祖、萧何开国之初,纪纲法度,都已经制定得很完备。曹参作为宰相,只需要谨守成法,与民休息就成了,这是当时的社会现实决定的,不得不这样。如果天下承平日久,人心懈怠,法度废弛,那就该有所作为,整顿纲纪,这才是久安长治之道。如果不知道审时度势,因循守旧,而以曹参的故事为借口,国家必然混乱。为君为臣的应该知道这个道理。

【原文】 冬,太后议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陵,陵曰:“高帝刑白马盟[1]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悦,问左丞相平、太尉[2]勃,对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罢朝,王陵让陈平、绛侯曰:“始与高帝歃血[3]盟,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欲王吕氏,诸君纵欲阿意,何面目见高帝于地下乎?”陈平、绛侯曰:“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刘氏后,君亦不如臣。”陵无以应。

张居正讲评:惠帝驾崩后,太后吕雉临朝称制听政,并改当年为称制元年。这一年冬天,她打算册封吕姓子弟为诸侯王,又担心大臣们不同意,便先向右丞相王陵试探。王陵回答说:“以前高帝在世,曾与群臣杀白马而立盟誓说:‘后来如果有非刘姓子弟而被封为诸侯王的,便是乱臣贼子,天下人皆可兴兵讨伐。’高帝有这样的盟誓,现在要册封吕姓为诸侯王不是违背了盟约吗?我认为不可以。”吕太后听完王陵的回答,心中很不高兴,又试探左丞相陈平与太尉周勃的意见。这两人知道吕后已经打定主意要册封诸吕,就算反对也是于事无补,便推托道:“高帝平定天下,封刘氏子弟为诸侯王;现在太后临朝称制,封吕氏子弟为诸侯王,都封的是同姓有什么不可以的呢?”吕太后见二人支持自己的意见,很高兴。下朝以后,王陵便怪责陈平、周勃说道:“高帝曾歃血为盟说:‘非刘氏子弟而封为诸侯王的,天下人都可起兵攻击。’当时你们也是在场的吧!现在高帝去世不久,盟誓时涂在嘴唇上的血还未干,誓言犹在耳边回响,怎么忍心背弃盟约,支持太后的意思,分封诸吕为王呢?你们如此的屈意阿附太后,将来你们有何面目去见地下的高帝啊?”陈平、周勃回答说:“现在,在朝堂上据理力争,我俩人不如你;到后来用计策、诛僭越,保全江山社稷,安定刘氏宗族,那时恐怕你就不如我们了。”王陵知道他们两人自有计较,并不是阿意奉承吕后,便不再说了。这三人的表现虽不一样,但他们对刘氏的忠心则是一样的。王陵守正不阿,陈平足智多谋,周勃安定刘氏江山,高帝在生前就已经看明白了。当诸吕专权时,如果不是这三人,则汉朝的江山危险了!因而君主如果为子孙后代计较,当选择贤臣辅佐他们,这才是守成的道理。

【原文】 陈平患诸吕,力不能制,恐祸及己,尝燕居深念。陆贾往,直入坐曰:“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和调,则士豫附;士豫附,则天下虽有变,权不分。君何不**太尉?”平用其计。两人深相结,吕氏谋益衰。

张居正讲评:一开始,吕太后打算分封吕姓子弟为诸侯王,陈平见事不可为,便同意了这件事。当诸吕封王以后,他们专横跋扈,气焰日盛,有取代刘家天下的想法。陈平日夜忧虑,感觉凭自己的力量是制服不了他们的,担心一旦吕氏叛乱,刘氏社稷不保,自己也会跟着倒霉。每次退朝后,都独自思考应付危局的计谋,然而却一无所得。当时担任太中大夫的陆贾是个极有见识的人,一天他去拜见陈平,只见陈平正在那里沉思。陆贾不待通报,就坐到了陈平的面前,问陈平说:“丞相如此的冥思苦想,难道是在为吕姓诸王难以制服苦恼吗?我有一个妙计献给丞相:国家文武之权由将相两人掌握,天下太平时,人们关注的是丞相;当天下离乱时,人们关注的是大将。国家的将相就像人的左右手一般,如果将相和谐,同舟共济,则文臣武将都真心归附,没有观望疑虑的。文臣武将真心归附,上下同心,气势自然壮观。那时就算天下有什么变故发生,我们将相和谐,事权归一,旦夕之间就可解决。现在,丞相主持国政,太尉周勃统率全国兵马,只怕太尉与丞相意见不一,便生掣肘,难以成事。为今之计,先要与太尉搞好关系,这样将相便和谐了。就算诸吕有二心,你们二人同心合力,要制服他们有什么难的呢?”于是陈平听从陆贾的计谋,与周勃搞好关系。两人关系日好,文臣武将都齐心归附。吕氏诸人知道朝廷中上下一体,也不敢轻举妄动,反叛之心日益化为泡影。后来,一人登高一呼,诸吕授首,这都是依仗太尉周勃的力量,但最初的计谋却是从陆贾开始的。陆贾真是足智多谋啊!

注释:

[1] 盟,是盟誓。

[2] 太尉,汉朝三公之一,为武官之首,掌管天下兵马。

[3] 歃血,是盟誓时取牺牲的血涂在嘴唇上,一起发誓,以坚定盟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