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世皇帝(1 / 1)

【原文】 元年秋,阳城人陈胜,阳夏人吴广,起兵于蕲[1]。是时,发间左[2]戍[3]渔阳[4]九百人屯大泽乡[5],胜、广皆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乃召令徒属曰:“公等皆失期当斩,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则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众皆从之,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坛而盟,称大楚,胜自立为将军,广为都尉[6],入据陈。

张居正讲评:秦二世皇帝元年秋天,阳城人陈胜,阳夏人吴广,在大泽乡起兵反秦。反叛的原因在于,秦的严刑峻法以及差役繁多,光因修筑长城、讨伐匈奴两件事,而死去的百姓就不计其数。一开始,征召去戍边的都是地方生活富足的大户人家子弟,到后来大户人家已经征无可征,便开始征召贫穷的百姓。因此天下百姓穷苦困顿,都对秦怀恨在心。此时,又征召以前楚国地方的贫穷百姓九百人到北方的渔阳郡去戍边,当一行人行进到大泽乡时,因为大雨倾盆,道路泥泞,无法前行,便停在了那儿。陈胜、吴广是这支队伍的两个首领。陈胜、吴广两人计算行程时发现,如果按照现在的速度,等他们赶到渔阳时,已经超过了官府规定的时间,按照秦朝法律,误了时间他们都得被处死,于是两人决定铤而走险,率领大家起义反叛秦朝。于是,他们俩召集大家说:“现在我们因为大雨已经在这儿待了很久了,按时赶到渔阳报到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按照军法我们都得被处死。去渔阳是去送死,如果大家起义反抗秦朝,可能还有一线生机,就算是死了,大家也死得轰轰烈烈,不枉来世上走一遭。那些王侯将相与我们有什么分别吗?没有,大家都是一样的人。你们如果愿意跟随我起事,将来你们也能够成为王侯将相,又何苦要去渔阳白白送死呢?”那九百贫民,既苦于戍边的艰苦,又害怕去渔阳会被处死,于是就都跟随陈胜、吴广起事了。陈胜、吴广担心自己一介草民,没什么号召力,不足以鼓动人心;又想秦始皇的公子扶苏,原是秦始皇的长子,后被二世处死,天下的人并不相信他真的被处死;项燕是楚国的名将,在秦灭楚时,为秦兵所杀,楚国人至今还很怀念他,认为他逃到了别处,没有被杀。现在,如果以这两个人的名义起兵反秦,天下必然会有很多人闻风响应。于是,他们便以扶苏、项燕的名义,筑台起誓,布告天下,起兵反秦,号称大楚。陈胜自己做了将军,吴广为都尉。秦始皇曾把天下的兵器收集起来销毁了,因而陈胜、吴广起事时,都是赤手空拳,士兵们要么拿着木棍,要么拿着锄头,也就作战了。他们所向披靡,攻占了以前陈国的都城陈县。于是天下百姓都纷纷杀死当地官吏,以响应他们的号召共同反秦,因而可以说秦朝的灭亡是从陈胜、吴广起义开始的。秦朝之所以征发百姓戍边,目的是为了防御北方胡人的入侵,然秦朝丧乱的根源,不在于胡人,而反在于为防御胡人而征发的百姓。秦朝销毁百姓的兵器,目的本是为了防止动乱,然而树木、竹竿一样可以作为兵器,天下的动乱遂不可遏止了。由此可见,保国安邦当以安定百姓为根本。若能广布仁德,轻徭薄赋,使百姓对朝廷心怀感恩,叛逆之心无从生起,则虽有陈胜、吴广这样的枭雄,也翻不起什么大风浪的。秦朝的统治者不知道这个道理,严刑酷法、滥用民力,一人登高一呼,国家遂陷于土崩瓦解。《尚书》上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是很值得注意的。

【原文】 刘邦,字季,为人隆准龙颜,左股有七十二黑子,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矣。”

张居正讲评:这一段是记载汉高祖起事经过的。汉高祖姓刘名邦,字季,沛县人。他天赋异禀,相貌异常,鼻尖高大,额头高耸广阔,就像龙的额头一般。左腿上有七十二个黑子。其为人慈爱,乐善好施,意气豁达,度量宽宏,对于家庭维持生计的事毫不关心。在他看来,一身一家之事都是小事,大丈夫不屑做那些事。这是因为上天已经厌倦了秦朝的混乱,降下真命天子,收拾人间乱局,所以他的容貌志气自然与寻常人不同。刘邦曾经被征发到秦都咸阳服差役,正好遇见始皇帝出行。刘邦混在人群中观看,见秦始皇仪仗威严,声势赫奕,便叹息说:“大丈夫生在天地间,如此才不枉来世上走一遭。”秦朝暴虐无道,天下将亡,群雄并起,逐鹿天下,因而豪杰之士才发出这样的感叹。如果天下有道,人民安居乐业,就算是不世的枭雄,这样的感叹也仅只是感叹而已,无从实现。因而君主当修身行德,收揽人心,防乱于未然。

【原文】 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7]之。季[8]即自疑,亡匿,隐于芒、砀[9]山泽间,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季怪问之,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沛中子弟闻之,多欲附者。

张居正讲评:高祖没有登基之前,民间就流传有许多关于他的奇异的事。当初秦始皇平定天下后,经常观察四方的气数,说道:“东南方光景非常,是天子的气数。”他担心有异人产生在那里,于是便到东南方巡视,以镇压住那儿的天子气数。当时,汉高祖尚未发达,听得这件事,便怀疑,这天子的气数大概会在自己身上。他担心有人跟踪他,便逃到了芒、砀地区的山泽中,以逃避祸害,保全性命。高祖逃走时,也没有与妻子打招呼,后来他的妻子吕后便去找寻他,最后在芒、砀的山泽中找到了他。高祖于是心里狐疑,问她说:“你是怎么找到我的呢?”吕后回答说:“在你躲避的地方,天空中常有异样的云气。我认着这云气,就找到了。”沛县中的少年子弟们听说这件事后,知道高祖不是凡人,以后必为天子,便去投奔他,因而当高祖起兵反秦时,天下的人都响应他、归附他。高祖天命所归,这是人力无法改变的。高祖本人又宽厚大度,知人善任,天人协应,自然据有天下。汉朝四百年的基业,在高祖还处于微贱时就已经埋下伏笔了,怎么会是偶然的呢!

【原文】 刘季被酒,夜径泽中,有大蛇当径,季拔剑斩蛇。后人来至蛇所,有老妪[10]夜哭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赤帝子斩之。”老妪因忽不见。后人告刘季,季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

张居正讲评:一天,高祖喝醉了,夜间抄小路回家,路经一个沼泽时被一条大蛇拦住了去路,同行的人都不敢向前走。高祖乘着酒醉,就拔剑杀死了那条蛇,继续前行。当同行的人走到死蛇面前时,看见了一个老妇人,正在边哭啼边说:“我的儿子是白帝的儿子,变成蛇的模样躺在这路上,现在被赤帝的儿子杀死了。”老妪说完这些话,就忽然不见了。按五行学说,西方属金,金为白色,秦以咸阳为都城,祭祀白帝,因而白帝的儿子指的是秦朝的皇帝。唐尧崇尚赤,刘邦是唐尧的后裔,因而赤帝的儿子指的是汉高祖。赤帝的儿子杀死了白帝的儿子,乃是汉取代秦而又拥有天下的征兆。当时,与高祖同行的人,看见此事,都很惊异,将这事告诉了高祖。高祖听说后,知道自己是天命所归,所以才出现这样的异兆,心中甚是欢喜。而那些跟随高祖的人,也知道他不是凡人,越加的尊敬信服他。自古以来成就帝业的,在未发达之前,往往就有非比寻常的预兆,看起来虽然怪诞,却蕴含着天理。这是因为扫除暴虐回复仁德是天理所在、天命所归,然而天理、天命无形无相,只能通过这些事物来表现出来,露出端倪,以使人们知道天命已经有所归从,知道该顺从谁、归附谁,等天命所归的人起事时,人们自然坚定不移地跟随了。班彪在总结高祖之所以得天下时,总结出来五个原因,其中之一就是“神武有征应”,也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 项梁者,楚将项燕子也。尝杀人,与兄子籍避仇吴中。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长八尺余,力能扛[11]鼎,才器过人。会稽[12]守殷通,闻陈涉起,欲发兵以应涉,使项梁将。梁乃使籍拔剑斩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服,莫敢起。梁乃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籍是时年二十四。

张居正讲评:秦二世时,陈涉首先起事,天下豪杰并起,其中有名叫项梁的,下相县人,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儿子。楚国灭亡后,项燕战死,项梁因躲避在民间而免于一死。他曾经杀死了一个人,担心被仇家寻仇,便与侄儿项籍躲到了吴中会稽地方。这项籍就是项羽,也就是后来的西楚霸王。项籍少年时,项梁曾教他学习文章,文章学得不怎么样,便放弃了;去学使棒弄枪,又学得不怎么样。项梁大怒,责怪他一事无成,什么都学不好。项籍说:“学文章只不过能认识几个字,能认识人的名字也就够了。至于武术,就算练得好,也只不过能敌得过几个人而已,有什么可学的。我所要学的必须得能敌得过万人的才行。”于是项梁知道项籍才略不凡,便教他兵法。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气巨大,能举起千斤的重鼎,才能度量远超常人。那时会稽太守殷通听说陈涉等起兵反秦,打算响应他们的号召起兵,又素知项梁出身将门,便任命他为将军,统领全郡的军队。按项梁的意思,他是打算自己起事,而不愿意为别人效力,于是他便带着项籍到郡衙内,杀死了殷通。项梁就收了殷通的郡守印绶,号令郡衙中人。一时衙门内的官吏、兵卒惊慌失措,项籍杀死了上百人,衙门内的人才因恐惧而拜服,没有人敢与他斗争的,于是郡中的人都归附了项梁。项梁尽起郡中的士兵,又招募了八千精兵。项梁自己做了会稽太守,任命项籍为副将,巡行属下各县,领兵向西进攻秦朝。项籍这时才二十四岁。史书上记载,他力能拔山,气魄当世少有,堪称一时的豪杰。然而,力气虽大,德行不足,怎么能够成为天下的主人呢?这也就是他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

注释:

[1] 阳城、阳夏、蕲,都是秦朝的县。阳城,即今河南登封。阳夏,即今河南太康县。蕲,在今安徽宿州境内。

[2] 间左,古时候城市里的居民分别,富贵的一般居住在右边,贫穷的一般居住在左边。

[3] 戍,是到边疆地区服兵役。

[4] 渔阳,是秦朝的郡,在今北京地区。

[5] 大泽乡,是乡名,在今安徽宿州境内。

[6] 都尉,是秦代的军职,地位仅次于将军。

[7] 厌,读作yè,是镇压、潜伏的意思。

[8] 季,是汉高祖的字。

[9] 芒、砀,是秦朝的两个县名。

[10] 老妪,是老妇人。

[11] 扛,是用双手将重物举起来。

[12] 会稽,是秦朝的郡,在今江苏南部、浙江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