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昨天我写的那篇《圣诞节随想》,不禁心潮澎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该文的作者其实就只想写一篇日记,结果就写成了这个样子,并招来了很多类似安慰的回帖,更有甚者,用MSN发消息给笔者以如浴春风之关怀。其实作者很开心,写下这篇读后感,算是澄清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实目的。
《圣诞节随想》文字朴实而不张扬,却在平淡中见新奇,在空洞中见真实,实乃“流,水,账”中上乘作品。此流水账非彼流水账也,作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用流水的文字洗涤这“淋漓的鲜血”,给悲观者以苟活之希望,给乐观者以生存之动力。无论是文字的精巧,构思之独到,还是哲学之空灵,该文都可堪称是当今互联网博文之典范,水文之奇葩。
作者用“流,水,账”的行文,记录下这点滴圣诞随想,令读者眼前一亮;用欢乐的场景反衬出文字的悲凉,把一种寂寥的情愫萦绕在读者的心间。从本文起,作者可谓是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继“木子美派”、“徐静蕾派”后的一大新新网络人类之文学流派——“陈莫愁派”。
下面,请允许我展开对这篇旷世之作的一点评论。
警告:本文纯属搞笑,仅供大家饭后消遣。
一.“流,水,账”的叙事特色
“流”。流动,一如作者近三年的经历。从香港到上海,从北京到多伦多,到如今的滑铁卢,三年宛如一场梦境,折射出的流光,让人羡慕,让人钦佩。“流”不等同于“留”,该来的总会来该走的总要走,是“留学”生涯,还是“流学”生涯,文章中暗含了这一思考,等待着细心的读者去发现。
“水”。文章没有你死我活的血腥场景,没有爱我别走的感人离别,没有苏轼大江东去的豪迈,也没有李清照花自飘零水自流之委婉。文章有如一潭清水,让每位读者从倒影里面或多或少地看到自己的影子。水是善变的,一如笔者多情的文字;水是流动的,一如作者这些年的生活;用水来形容这篇《圣诞节随想》,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账”。作者用记账的方式把三年里的若干往事一一呈现。账本有一个特点,就是简洁得恰到好处,这和本文的叙事风格一致。文章对往事平铺直叙,并没有展开。写香港的那些事物,作者本可以展开给读者以新奇之见闻,可是作者写到一半突然收笔,把读者的思维搁置在了半空中,只留给读者以无限遐想。文章从始至终给人一种想说又不能说,能说又不愿说的感觉,这造就了消极的基调,和后文以乐写悲的表现方式交相辉映,是文章出彩的一个亮点。
文章先写香港圣诞节之欢快气氛,后回忆当年去香港交换之友人如今飞黄腾达的现状。大有物是人非,造物弄人的感觉,一个无奈的“哎”字,这是何等巨人般的感伤。就像韩剧一样,刚开始的剧情很搞笑,越到最后越揪心,该文同样先乐后悲,前后对比,给读者无限的惆怅。不过韩剧大多数最后的结局还算美好,可作者却用几行非常无奈的文字迅速收笔,简单的一句“不知道,未来还很遥远”,把读者无情的扔向八度异域空间,让人心寒,让人窒息。
二.以乐景写悲情的表现手法
《古文观止》中有篇以乐景写悲情的上乘作品《项脊轩志》,文章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收尾,把妻死之悲用枇杷树之亭亭如盖反衬,可谓入木三分,惊心动魄。如今,《圣诞节随想》把思维从千年前的项脊轩瞬间转移到了香港的圣诞节,其古今跨越之大,中西跨度之广,令人拍手称奇,赞不绝口。
作者别出心裁,以随想的形式,意识流的风格,娓娓诉说着三年圣诞间的若干往事。作者不谈生死,不种草木,只是把悲情更含蓄地藏在这流水般的文字里。文字里有似水流年青春不在的感伤,有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感叹,有每况愈下怀才不遇的感言,而作者只是用很平淡的叙事的口吻,用流水的账本,记录下这一段段悲欢离合缘起缘散。
以乐写悲的文章,通常叙事居多,很少有主观的评论,文章的情感由读者自己去感悟。《圣诞节随想》一文,通篇几乎没有掺杂作者的任何评论,文章中流露的点点黑色幽默,却让读者如何也笑不出来,除了渐渐感觉到文字的沉重。
文章中写到了圣诞节流光溢彩的香港,作者作为一个大陆过来不会说广东话,穷到只剩一张八达通的学生,我们不难体味到他内心的寂寞和彷徨。于是,在兰桂坊这样的觥筹交错灯红酒绿的酒吧里,他再次感到了异乡人的孤单——就算喝到了威士忌,那点酒精也终究无法抹去那淡淡的乡愁。就算买下了那些奢侈品,重温着电影里熟悉的场景,也无法回到那**燃烧的岁月。就像徐志摩所说“轻轻的,我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笔者挥手了告别,带走了回忆,这些年,究竟还剩下些什么?
他,终究不属于这个城市。
香港的跑马地一片安宁,曾经的喧嚣不在。“可惜没有马”,从曾经的意气风发目空一切到如今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作者拿留学生活的艰辛给读者以深沉的思考:出来混的,迟早要还,光环下的人类如何学会生活?你什么时候准备为你的理想买单?
文中提到了去年圣诞节前考试将至出国申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疯狂,我们不难想象作者当时的压力和痛苦,也可以猜测作者有着多强的毅力和坚持。而文章却用不到两百字把这些往事轻松带过,用一句“这是怎样疯狂怎样**的一个时代”宣布这段黑色的终结——可能作者考虑到读者的心情,不愿意回忆不愿意提及这段辛酸,可这却在读者心中种下了更大的悲。有一种博大叫逆来顺受,有一种坦**叫破罐子破摔,作者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在曲折中探求成功的终极价值,却不小心把风霜写在了文字里。
作者用白描的方式刻画了这三年圣诞从香港到上海再到多伦多的生活的反差。一句“怎么这么矮”,“顿时让所有车上的人有了寻死的冲动”也许言过其实,但是作者比较的就仅仅是高楼吗?从香港到上海,从上海到多伦多,繁华程度一个不如一个;从香港的那个打扮时髦的交流学生,到上海的那个朝气蓬勃的复旦学子,到如今滑铁卢那个会做咖喱鸡饭的民工青年;我们在问自己,是楼房变矮了,还是眼光变高了?是台阶升高了,还是人成长了?我们不知道。作者告诉我们不要去比较,因为“没法比”——可是这么简单的事实,要用多少年的阅历才能看穿?
三.文章的现实意义
《圣诞节随想》一文通篇叙事,看似没有动人的情节,没有深刻的道理,但是仔细品读,不难发现作者的良苦用心——作者把日子活生生地剥开展现给读者,让读者自己去感悟。看似不经意的描写,却仍能深深抓住读者的心,让读者欲罢不能。
人说,一千个读者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圣诞节随想》一文,相信在我们的心中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诸多影响。作为此文的作者,我本无心插柳,结果却柳成荫,并招来一堆安慰文字。如果上天给我一次重来的机会,我会把它重写成一篇情理散文,用理性的光辉散文的风格来展现生活中积极的一面。很不幸,笔者把它写成了流水账,如今当笔者再次重温当天的文字,却依然发现了理性的影子。如果硬要我在上面加一句评论的话,我会说:“很好,很强大,很和谐,很完整……”
笔者认为,文中暗含了很多哲学上的对立面。比如,“生活和学习”,“金钱和幸福”,“读书和赚钱”,“走南闯北四海为家和背井离乡后的归属感”,等等。文章看似是写圣诞节,其实是提出了对未来的思考,“2008年的圣诞节我会在哪里?”在那么多选择和机遇面前,你选择走怎样的路,做怎么样的人。出国留学去追求所谓的成功,是走了捷径还是走了弯路?这个世界哪里才是我的天堂,是不是天堂只在我们的内心?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此刻的作者才懂得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天涯咫尺和咫尺天涯的区别在哪里?在别人的冷眼里默默走过,在老外的排斥下忍耐忍耐,明白了中国人在海外一定要团结的道理。
四.文章对互联网的贡献
在如今这个流氓有文化,教授会武术,谁也挡不住的世界,想在一堆水文中脱颖而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网络垃圾文学泛滥的今天,我们的读者是在知识的海洋中猎奇,还是在溺水挣扎?这在未来的几年里,将成为一个严重的网络社会问题。
有的人,喜欢在博客上写下自己的一天。写得好,叫生活情趣;写得不好,叫数字垃圾;多年后细细品读,当年的那份感觉早已迷失。有的人,喜欢在博客上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反省得好,叫懂得思考;反省得不好,叫庸人自扰。多年后细细品读,在回忆里发觉了幼稚,在对比中感受了成长。有的人不写文章,搞个相册,贴满花花绿绿的图片。贴得好,得出结论,生活中美丽无处不在;贴得不好,得出结论,生活中芙蓉处处存在。多年后细细品味,尘封的照片诉说着无尽的往事,容颜易衰,心境易老,快乐却依旧。
《圣诞节随想》这篇文章,没有木子美老爷爷超现实主义的构思,也没有徐静蕾老奶奶隽永秀气的文风,但是它却能用“流,水,账”紧紧扣住读者的心弦,让那些拿互联网消磨时间整天无所事事的人看到了现实中人和人之间的差距,从而在给读者以心灵的启迪的同时,更增添了无穷的积极向上的原动力。
这是一篇似水的文章。这水,不是李白笔下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长江水,不是鲁迅笔下勇士身边淋漓的血水,不是滕王阁序里的流觞曲水,更不是农夫山泉有点甜的纯净水。这水,来自于天籁,来自于内心,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来自对读者的尊重。
请记住:记录自己的生活,用魔鬼的方式,写的人陶醉看的人想吐,品质是一个问题。记录自己的想法,用如诗的语言,诗不醉人人自醉,因为回忆总是美的。
艾愁凤 作
2032年夏
本文采用小片段的形式,从四个不同角度落笔,赋予圣诞节深刻的内涵,使得这篇文章的立意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