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进行了两个月,光绪皇帝突然发现,自己的上谕“出不了中南海”,即使发布出去了,也是废纸一张,各地总督、巡抚等并不认真落实。光绪皇帝异常震怒,七月初十(8月26日),他严旨切责两江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谭钟麟:“近来朝廷整顿庶务,如学堂、商务、铁路、矿务一切新政,迭经谕令各将军督抚切实筹办,并将办理情形先行具奏……各省积习相沿,因循玩懈,虽经严旨敦迫,犹复意存观望,即如刘坤一、谭钟麟身任封圻,于本年五六月间谕令筹办之事,并无一字复奏。迨经电旨催问,刘坤一则借口部文未到,一味塞责;谭钟麟则并电旨未复,置若罔闻。……倘再籍词宕延,必定予以严惩。”⑴第二天,他又严厉要求各督抚凡交查各件,皆须迅速具奏,不得延玩;谕告诸臣除去蒙蔽锢习,不得无故请假,议奏事件不许延搁。
政令不行,让身在局中的梁启超深有感触:“自四月以来,明诏累下,举行新政,责成督抚,而除湖南巡抚陈宝箴外,寡有能奉行诏书者。上虽谆谕至于三令五申,仍复藐为具文,此先帝时所无,观历朝圣训可见也。然上虽盛怒,数四严责,终不能去一人或惩一人者,以督抚皆西后所用,皇上无用舍之权,故督抚皆藐视之,而不奉维新之令也……”⑵
相比之下,倒是师傅孙家鼐不顾年高体衰、百事缠身,以身作则,全力支持维新举措,只争朝夕地抓好京师大学堂及其全国中、小学堂的建设。六月十七日(8月4日),孙家鼐《奏议复五城添设小学堂请饬设法劝办折》:“盖圣心所向,天下从风。即如国家往时以科举取士,海内士人家弦户诵,并无事官督率,莫不争自濯磨,请即饬下五城御史设立劝办,应否暂借庙宇及将来建立学舍之处,均由五城御史随时斟酌,定能日起有功。”光绪皇帝在批复中指示:为了使“京外举贡生等一体入学,广为造就,以备升入大学堂之选”,“务期与大学堂相辅而行,用副培养人才之至意”,因而批准在五城“及时创立”小学堂之所请,并下令孙家鼐对大学堂章程,必须“条分缕析,迅速妥议具奏”。
不久,孙家鼐又上了一道《奏须多设中小学堂折》:“开办大学堂,必须多办中学堂、小学堂,以便取材。而风气初开,学堂尚不多见。”“皇上垂意大学堂,将以造就通达时务之才,而大学堂肄业必由中学小学以次而升。”所以,他建议多设中小学堂,并支持开办民办“会文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