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而神秘的阿细祭火节(1 / 1)

居住在云南弥勒县西一镇红万村的彝族阿细人,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三,都会举行隆重而精彩的神秘庆典——阿细祭火节。视火为万物之灵的阿细人认为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回归自然,这祖辈留传下来的古老祭火传统,相传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祭祀当天,阿细人不穿衣服,也不穿裤子。在村里等候的壮年男子和未成年的男童,分成两组,悄悄地集中到村外事先选定的隐蔽处进行化妆和文面文身。他们用于化妆的颜料大多以本地土制的红、黄、白、黑、褐5色为主要颜色,其代表图案以象征动植物图案和五色连环图案为主,动物图案表现了村民们的动物崇拜,五色连环图案则象征着对土地、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大自然的崇拜。他们把这些五颜六色的颜料,按照各种图案涂抹在全身上下后,又用棕叶和松果树叶编织成各种近似野兽图形戴在头上,有的头上还插着飞禽羽毛和兽皮等装饰品,腰部用棕叶、棕片、地板藤、麻布等编织的“裙服”围住下身;也有的模仿原始人类用树皮、树叶遮体,用各种千奇百怪的不同姿势和体态语言来表达祭火的含意。

大约在下午4时,由村里精选出来的祭火人员会在村里的巫师——毕摩的率领下,先抬着供品祭器来到村头祭祀龙树。毕摩会带领几位长者在高大苍老的“神树”前,摆上供桌,桌子上放两碗酒,倚着树干敬上4炷香,用一只大公鸡绕几圈,口中念念有词。毕摩双手合拢夹住一根木棍慢慢在松木下转动,过几分钟后,只见一股清烟从火神的手下升起,紧接着一团火慢慢地燃烧起来。其实他们是在用最古老的方式——“钻木取火”,迎取新一年的火种。枯木的小孔里放置了少许火药,祭火师以极快的速度搓动着木棒,稍有不济,便由下一个人挺身接替。

当树孔里的温度渐渐升高,人们将引火的火草不住地往里填塞,并包裹在洞口四周。这时,旁边举着木削棍棒的村民都禁不住一起跳着、笑着,“呕呕”地发着单音节的欢叫,那声音好似远古的回响。等到火苗飞起,火种被庄严地请入静候在一旁的火盆,壮实的文身阿细汉子抬起它,走遍全村,途经每户人家。人们欢呼着,喊叫着“木邓赛鲁(火神)木邓赛鲁来罗”……

人们熄灭旧年的火,喜滋滋地将新火送入灶台的火塘,盼的是人寿年丰的好光景。当祭火的队伍转遍了全村,最后,大家齐齐地聚到村中最大的场院上。山坡上站满了人,其他各村的乡亲也会来凑个热闹。

“火神”进场,接着是男人、女人、孩子,绕场一周,像仪仗队接受检阅。纸糊的“火神”被尊放在场地的中央,祭祀的舞蹈,透着蛮荒时代的不羁和放任。文身遮面的男人,鱼贯跳过火堆、跨过火阵,将手中的木叉、枪棒投入火中,意味着除尽所有的灾害、污秽和邪魔。直到最后,“火神”也熔化在了那一蓬熊熊的烈火中。

此时,阿细人从四面八方涌进来。小伙子绷紧身板,拨弄着铿锵有力的大三弦,姑娘们灿若桃花,纵情欢跳。他们的舞蹈被称为“阿细跳月”,蕴涵着阿细人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