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布韦”一词源于班图语,意为“石屋”,或“受敬仰的石头城”。津巴布韦及其周边共有200多座规模不同的石头城,不论从国名、国旗、国徽和硬币上,石头城都被当做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象征,可见当地人颇引以为豪。津巴布韦的居民大部分为马绍纳族和马塔贝勒族人。马绍纳人把散布于当地的200处大小石头建筑的每一处废墟称为“津巴布韦”,而把位于维多利亚堡东南部(距首都哈拉雷以南320千米处)的一大片石头城的废墟称为“大津巴布韦”。据一个古老的传说,大津巴布韦遗址,是希巴皇后的首府,在11到15世纪期间,关于绍纳城的班图文化有一段独特的描述。这座城市,面积将近80公顷,在中世纪作为重要的贸易中心而闻名。
大津巴布韦遗址三面环山,整个的遗址范围包括山顶的石岩和山麓的石头大围圈及其东面的一片废墟,它们共同组成了相互联系的建筑群,而另一面则是波平如镜的凯尔湖。据考证,这座石头城建于公元600年前后,是马卡兰加古国的一处遗址。遗址的地势很理想,有着肥沃的土壤和充沛的降雨量,这些对一个民族的壮大和繁荣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三组建筑:早期的一些卫城(或称山地要塞);由一堵很高的石墙围成的椭圆形的围场(或称庙宇);以及在卫城和围场之间河谷中的各类建筑遗址。古城分为外城和内城两部分,外城筑在山上,城墙高10米,厚5米,全长240米,由花岗岩巨石砌成。内城建在山坡谷地,呈椭圆形。城内有锥形高塔、神庙、宫殿等,都由石块砌筑,而且这些建筑的入口、甬道和平台等都是在花岗岩巨石上就地开凿出来的。
有关津巴布韦遗址奇观的传说,大约在中世纪就通过阿拉伯商人传到了欧洲。然而,在阿拉伯人的传播中,却把津巴布韦与所罗门王的名字连在了一起。这样一来,当欧洲人发现这个废墟时,误认为这就是所罗门王的藏宝之地。最先把这个奇迹公之于世的是1871年来到这里探险的德国地理学家卡尔·莫赫。他描述道:“那是一大片聚在一起的石造建筑物,全没屋顶,都用灰色的花岗岩石块以精巧的技术建成,有些石块还曾雕琢。山上那些高大的石墙,分明是欧洲式的建筑。”莫赫进入城内作了一番考察,找到了一些线索,证明石头城的最初建造者们生活富裕、势力强大。然而,对于究竟是什么人、在什么年代以及为什么要建造这么庞大的石头城等诸多疑问,却毫无线索。但是他认为,石头城的建造者不可能是非洲人,更不是当地卡兰加人的祖先所为。
早期大津巴布韦的探险家一直认为,这些建筑不是非洲人自己造的,而是其他外来民族造的。然而,试图证明外来民族曾在此居住的努力已归于失败,许多试图证明这类观点的材料也被一一否定。莫赫的这种说法也许同样不足为信,但他于1876年出版的有关津巴布韦的报告,却引起了世界各地不少学者和探险者们的兴趣,他们开始相继前往大津巴布韦进行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