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峰塔原名皇妃塔,古人更多的称之为“黄妃塔”。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由吴越国王钱弘俶于在西湖南岸夕照山上建造的佛塔,因为塔建于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之上,所以民间以地名指称,称之为雷峰塔,反而少有人知道黄妃塔的。雷峰指的是夕照山的中峰。北宋诗人林和靖有《中峰诗》云:“中峰一径分,盘折上幽云。夕照前村见,秋涛隔岭闻。”可见当时这里就已经是赏景取乐的好去处。至于雷峰之名的由来,据《淳临安志》所载,是因旧有郡人雷就筑庵所居而来。也有考证认为,中峰又称回峰,回峰之回字旧作雷,后人以形致误,错作雷峰。毛希龄《西河诗话》说:“南屏山前回峰,以山势回抱得名。……宋有道士徐立之筑室塔旁,世称回峰先生。此明可验者。”后人将雷峰塔景致列为西湖十景之一,称“雷峰夕照”,实是一语双关,韵味无穷。雷峰塔比起其他的古塔来,所遭厄运更多。
在元朝的时候,它还曾经是一派“千尺浮图兀倚空”的雄壮之态,而明崇祯时的一张西湖古画中,雷峰塔已是塔顶残毁,老态婆娑了。嘉靖年间(1522~1566),倭寇侵入杭州,放了一把火,把雷峰塔的塔檐、平座、栏杆、塔顶全部烧光,只留下了砖体塔身。诗人们也就以“雷峰残塔紫烟中,潦倒斜曛似醉翁”、“保俶如美人,雷峰如老衲”的诗句文辞来描写它。后来一些无知的人出于迷信,常常从塔砖上磨取粉末、挖取砖块,说是可以用来治病或安胎,他们甚至把砖块说成是可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还有人从塔内挖寻经卷,企图发财。到1924年8月,由于塔脚已被挖空,再加上其他的破坏原因,这一古塔轰然崩塌。人们在清理残基时,在砖孔内发现了经卷,它开头写着“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王钱弘俶造。此经八万四千卷,舍入西关砖塔,永充供奉,乙亥八月。”由此证实了这塔修成于乙亥年,是钱弘俶吴越八年、北宋开宝八年(975),也就是吴越国的最后一年。
2001年3月11日开始发掘雷峰塔千年地宫,洞口就位于塔心部位,距塔首层地面2.6米,洞口四周都是高达数米的塔身残体。地宫体积不大,长约0.5米、宽约0.5米,深度据探测,约1米。地宫口用一块方形石板密封,石板上则压着一块据称重达750千克的巨石。地宫内摆放着包括莲花座青铜佛像和可能装有佛螺髻发的铁函在内的60件珍贵文物和数千枚“开元通宝”古钱币。其中,有高达50厘米,重达100多千克的铁质舍利函,也有一座鎏金银质,塔高35厘米精美的四角金涂塔。这座镏金塔放在神秘铁函内,底座为方形,边长为12.6厘米。塔上有水锈,四面饰有佛祖故事题材的浅浮雕。通过塔四周的镂空部分可以看到塔内藏有佛螺髻发的金质容器。塔的下方是一个镏金的银盒,盒盖上饰有繁缛纤细的双凤缠牡丹纹样,四周等距分布着“千秋万岁”四个楷字。银盒旁绕着一根皮腰带,上面还镶嵌有12件十分精美的银质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