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位于中国北京昌平区北天寿山,山下有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墓,合称明十三陵。十三陵作为怀古之地,美景和遗迹自然不少,但最让人称奇的却是除长陵外,所有陵门前的石碑上都空无一字。一种说法认为,皇帝功德太大,无法用言词表达,干脆不写了。另一种说法是明太祖朱元璋曾有圣谕,说皇陵碑记,都是一些儒臣粉饰之词,不足以为后世子孙敬戒。明太祖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同时也是个嗜杀的皇帝,许多忠臣良将都死于他手。他对自己的得失心中也有些明了,便希望给子孙们留一个经验教训。据说他在某天对身边的大臣们说:“皇陵碑记都是大臣们的粉饰之文,不能教育后代子孙。”其言外之意,就是希望在自己身后能有个较为公正的说法。如此一来,翰林院的学士们就再不敢写皇帝的碑文了,他们明白或臧或否都不对,因此就以太祖的“名训”做挡箭牌,把写碑文的任务推给了嗣皇帝。因此,孝陵(太祖)碑文是明成祖朱棣撰写的,而长陵(成祖)的碑文则是明仁宗朱高炽写的。
太祖的陵墓远在南京紫金山,故十三陵里只有长陵有碑文。长陵石碑,正面刻有“大明长陵神功神德碑”字样,下面刻有儿子明宗亲自题写的为朱棣歌功颂德的3000余字的碑文。既然十三陵中的第一陵有碑文,为何接下来的其他陵的石碑上却又没有碑文呢?据史料记载,明十三陵从第二陵开始后的六陵,开始都没立碑,这6块碑是嘉靖年间用6年时间做成补立的。做成之后,按祖训应由当朝皇帝为其撰写碑文,但嘉靖皇帝沉迷于声色,对此根本不感兴趣,直到他去世也没写出一篇来,所以这6块碑就成了无字碑。以后的皇帝看到祖宗碑上没有碑文,再立碑时也就空下来不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