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西汉的张骞打通西域后,中原和西域的物资交换就变得非常频繁,在西域输入中原的大量物品中,就有一种耐火的火烷布。据史料记载,东汉桓帝时,大将军梁冀曾经得到过一件“宝衣”。一天,他穿上这件宝衣,在家中宴请许多朋友喝酒。席间,他假意失手,使这件“宝衣”上洒了许多油迹,朋友们见了,都觉得非常可惜。梁冀假装生气,把衣服脱下来放到烈火中去烧,谁知过了一会儿,当他从烈火中取出“宝衣”给众人看时,不但没被火烧毁,反而油迹也消失了,“宝衣”显得更加光彩夺目。
其实,这就是一件用火烷布做成的衣服。但是,随着汉王室土崩瓦解,中原与西域的交通也就完全断绝,因此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再次看到这种神奇的布了。到了曹魏时期,有关火烷布的神奇故事还在流传着,但是文帝曹丕却认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这种布,人们是在妖言惑众,他甚至还把这种推断写在了他的《典论》中。等到他的儿子曹睿即位后,就命人把《典论》刊刻在石头上,并且立在太庙门外和太学之中。
公元239年2月的一天,此时曹睿的儿子曹芳刚刚即位,西域的使者带着大量的贡品来向这位新登基的天子祝贺,贡品中就有一块火烷布。当使者亲自把这块布放进火中,为曹芳展示了它的神奇之处后,曹芳这才相信火烷布的存在,于是他不得不命人将曹丕《典论》中有关火烷布不存在的断言刮削干净。由此可见,火烷布的确存在,那么它究竟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呢?关于它的材料人们众说纷纭:一种说法认为,在西域的昆仑山地区有座火焰山,火焰山上生长的草木动物都耐火烧,用这些草木皮、鸟兽毛做成的布就能够抗火;另一种说法认为,西域地区生活着一种老鼠,重100多斤,毛长2尺有余,而且细如发丝,用这种老鼠的毛纺织成的布,能够起到防火的作用;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在西域有个名为斯调的国家,那里多有火州,火州上的野火在每年的春夏之季都会自己燃烧,秋冬时节就会自行熄灭。火州上生长着一种特殊的树木,在春夏之季随火生而生,在秋冬时节随火灭而枯,人们在秋冬时采集这种树皮纺织成布,就可以制成火烷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