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仍新鲜的千年女尸(1 / 1)

2002年7月7日下午4时多,在中国江苏省连云港西南城郊约7千米的通往海州石棚山风景区的花园路基建工地上,一名挖掘机司机在作业中挖出了一连串整齐厚实的竖条木板和一具完整棺木。至此,连云港市双龙汉墓被世人发现,并向世人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该汉墓的一小部分除因施工遭受了轻度损坏外,其余部分保存得相当完整。整个墓的结构为一穴两椁四棺墓,南椁室内棺编为4号棺,北椁室内由南往北依次编为1号棺、2号棺(男主人“东公”棺)、3号棺,四具棺木均保存完好。

7月9日,在连云港市博物馆内,当工作人员用钢钎撬开3号棺棺盖时,一具古尸从棕褐色棺液里仰面漂浮上来,这一现象让博物馆内顿时沸腾了起来。

尸体皮肤很新鲜,经专业人员鉴定,尸体为女性,身长1.58米,年龄在50岁左右。其棺内的文物中,有一枚边长为1.3厘米的青铜印章,印钮是一只栩栩如生的龟钮,印章上清晰地刻着“凌惠平”,女尸的姓名确定无疑。在发掘中共出土文物81件。这具古尸是继中国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湖北荆州汉墓男尸之后发现的第三具汉代湿尸,此类型的古尸极其罕见,其科研价值、历史和现实的意义极为突出。

但这具千年古尸却给后人留下了种种谜团,其中最令人疑惑不解的就是棺内女尸是怎样完好地保存到现在的。

对这个问题,学术界还没有既定的答案,只是一些感兴趣的学者对其进行了推测。

女尸的棺椁内有大量的特殊溶液,有人认为古尸不腐或许和棺内的溶液有关。但是连云港市第一医院用大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棺液样本进行了分析,发现其pH值为7.55,呈弱碱性,棺液中还含有血红蛋白,与pH值为5.18的长沙马王堆墓棺里的酸性棺液截然不同,而且这种碱性棺液是适合细菌生存的。那么女尸是如何在棺液中保持不腐的呢?还有,这些**是入殓时注入的,还是天长日久渗入的地下水?目前仍尚无定论。

也有人认为这可能跟墓葬的形制、周围的环境和密闭条件有关。但是连云港墓葬和马王堆女尸墓葬相比却简陋得多了。马王堆女尸墓葬的规模宏大,棺内积液不多,在棺外的六面,还包围着1万多斤木炭,然后是成分为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氧化铁的白膏泥层,上面还有厚厚的堆土;可是连云港墓葬椁板上只有一层白膏泥,并无木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土质的影响。女尸遗体能如此完好地保存2000多年,可以说是一个极为罕见的奇迹。再者,同一个墓葬中,同样的环境和密闭条件,其他3口棺内仅存零星遗骨,唯独女尸能够不腐,这使得双龙汉墓的女尸之谜更加扑朔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