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诺斯,是传说中克里特的首领的名字,因此便将那一时期所产生的文化称为“米诺斯文化”。公元前2000年左右,米诺斯人定居克里特,并开始建造城市。随着城镇的修建,外来的移民逐渐多了起来。他们选择较温和肥沃的东部地区,建立农业村落,开始使用铜器。约从这个时期的中叶(约前2300~前2100)以后,铜器使用更为普遍,出现了铜制的三角形匕首、铜锯和铜制的用于祭祀的双斧,以及精美的金饰,等等。他们和埃及的联系也显著加强,陶器、石刻器皿、象牙雕刻、石印章以及最初的图画文字演变为象形文字等都反映出其受到埃及影响的程度之深。
从墓葬、住房的形式看来,由早期米诺斯文化直到后期米诺斯文化中期,即公元前2600年到前1450年这一千多年间,克里特岛的居民基本上属于同一种族和同一文化的人,学者称为古代克里特人或米诺斯人。他们的语言文字和后来侵入的希腊人不同,但至今还不能确定他们的民族关系。
克里特的原始公社制大约从这个时期的末叶(约前2100~前2000)开始瓦解。在氏族中,已可看到较富裕的大家族。他们不仅占有生产资料,并拥有大量的金饰等奢侈品。私人印章已使用于陶器和各种日用器皿上,这反映出私有制已经得到极大发展。
大约到公元前2000年,克里特岛便出现了最早的奴隶制国家。目前还无法阐明克里特阶级国家发生的具体过程或特点。关于国家的形成,主要是从考古发掘的结果推断的。当时岛上的若干地点出现了大小不等的城郭宫室,其中以岛北克诺萨斯和岛南法埃斯特的宫室建筑最为宏大。从公元前1900年到前1700年间,克诺萨斯和法埃斯特两地都发展了高度文化。王宫建筑、从克诺萨斯到法埃斯特平原的驿道、青铜的冶炼、带脊的长柄铜剑、薄壳陶、称为“卡马瑞斯式”的彩绘鲜丽的陶器、初期的象形文字等,都标志着当时文化高度发展的水平。这个时期的工艺品显示出埃及第十二王朝工艺风格和题材的影响。壁画则表现了特有的写实风格。
最初出现的奴隶制国家可能还是各自独立的小国,一座王宫就是一个小国的统治中心。各地的宫室曾经遭到破坏和反复兴建,说明这些小国彼此间有过战争,也可能发生过内部起义或其他动乱。从有限的考古材料中已可看出,国家内部的阶级分化是相当剧烈的。统治者的王宫建筑得豪华富丽,而农村和城市劳动者的住房却极为简陋。
在各地的王宫建筑中,克诺萨斯的王宫最为突出。它建造得越来越宏大华丽,反映国王即传说中的米诺斯王势力日益扩大。约在公元前1700年和前1600年,克诺萨斯王宫遭到两次较大的破坏。每次破坏后又迅速兴建起来,而且比以前规模更大。在这一百多年间,以克诺萨斯为中心的克里特文化也取得了重大的发展。武器长柄剑和甲胄改进了,象形文字逐渐简化并为线形文字所代替。这种线形文字是记写古代克里特语的,称为线形文字甲,目前还未释读成功。
1980年,英国考古学家在克里特岛克诺素斯发掘出一座王宫的废墟。它占地约2公顷,房屋有几百间,均由迂回曲折的廊道连接,结构之复杂实为罕见,迷宫中还发现了双斧标志,学者一致认为,这就是米诺斯王国的双斧宫殿,而在希腊神话中,双面斧则是克里特岛上宫殿的重要特征。王宫的墙壁上有艳丽如初的壁画,仓库中储存着大量粮食、橄榄油、酒以及战车和兵器。一间外包了铅皮的小屋有国王无数的宝石、黄金和印章。大量的绘制精美的陶器和做工精巧的金属器具,表现出克里特人非凡的才华。
虽然那次的发现只是把克里特文明灭亡的时间向前推了100年左右,但给历史学界带来的影响却不容小觑,西方文明史的起源部分可能要因此而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