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眼中的妈妈,都是一个特别爱唠叨的形象。唠叨会让他们很反感,尤其是青春期的男孩,妈妈的唠叨不仅让他们心生厌恶,还让他们出言顶撞。所以妈妈一定要注意男孩的这一心理,不要在他旁边喋喋不休。本来是好心好意督促孩子学习的,结果孩子不但没能好好学习,还讨厌起妈妈来了。
一位男孩跟老师说:
"我每天都感到很烦!功课紧,回到家,不光作业特别多,妈妈还从我一进门就开始唠叨,作业有没有完成,复习得怎么样了,好好学习考上大学,不然就没有出路……每天像念经一样。作业本来就多,我根本没有心思玩,总是说我学习不努力,不用心,没有别人家的孩子好。本来我想静下心来好好学习的,一听她唠叨思路全都乱套了,哪还能专心学习?"
聪明的妈妈都是不唠叨的,因为她懂得"好话不在多,善言重复不过三"的道理。美味尚且不可多食,吃多了会倒胃口;好话善言翻来覆去地说,也会使人心生厌倦,效果大减。
对妈妈的唠叨还会让孩子产生依赖感,慢慢地,如果妈妈不唠叨,孩子的事情就做不好;而批评性唠叨更是容易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让孩子对自己越来越缺乏信心,甚至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日本东京附近有一个"母亲读书会",容纳了远近49所中小学在校学生的妈妈。妈妈潜心读书代替了以前"喊破嗓子",言谈中的书卷气息代替了以前的"唠叨",饭桌上常以谈论知识为话题代替了以前空泛的"催逼",使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大增,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妈妈们定期聚在一起,看书学习,交流心得。日本也有些孩子不爱学习,妈妈唠叨、催逼、喊破嗓子,却收效甚微。于是,妈妈们自发成立联合读书会,抓紧空余时间读书学习,既为孩子作了示范,又能不断充实自己,同孩子们也有了共同的话题。而中国有些父母就很少有这样的认识,他们往往采取"说不服就压,压不服就打"的教育方式,结果孩子越来越不服了。因为这样形成父母与孩子之间心理上的对立,使孩子觉得大人"不讲理",从而拒绝与父母沟通,失去对父母的尊重和信任。这也是很多妈妈认为跟孩子交流沟通困难的根本原因。
聪明的妈妈会尊重男孩,不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计较,她会让孩子"自己做主",在她们看来,"该出口时才出口",不能事无巨细地一味唠叨,而要循循善诱地摆事实、讲道理。虽然有些事也确实需要经常提醒,但也要简约自己的语言,变单纯的唠叨为饭后沙发上的促膝谈心,或外出散步中不经意的借题发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在孩子心情愉悦时,有些话往往只说一遍就见效。聪明的妈妈往往会掌握这个分寸。
摆脱妈妈的层层保护,男孩才能够更好地成长,也才能够成为正常成熟的男人,才能担负起以后的家庭责任。在蜜缸里泡大的男孩是很难成长为成熟的男人的,他们往往会存在心理上的缺陷,无力独立地组织自己的家庭,经营自己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