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对安史之乱起因、胡人迁徙等问题的研究,学界对于安史之乱事件本身的探讨显得滞后很多。1962年,戴何都对《安禄山事迹》进行了详细的校勘、翻译及注释,对安史之乱的始末历程和人物事件予以系统论述和考证,使得学界首次直面安史之乱的过程。①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欧美唐史学界对唐后期政治尤其是藩镇结构关注力度的增加,安史之乱作为源头性的事件日益受到重视,其中彼得森论述了安史政权对于河北藩镇割据模式的塑造作用,并从仆固怀恩等将领与中央关系的角度探讨了平叛活动对战后格局的影响②,而蒲立本则专文探讨了安史之乱对唐后期藩镇军事结构的影响①。
近年来,随着一批新出墓志的刊布,安史相继建立的燕政权成为唐史研究新的热点。冻国栋对安史政权下的吏民心态进行了探讨②,张忱石、仇鹿鸣对燕政权中的重要文官做了考证③,李碧妍对其内部的权力斗争做过系统分析④。从戴何都等前贤对于叛乱进展的探讨,到学界明确关注叛军所建立的政权,既是研究的精细推进,更是研究视角的重要转换。然而毋庸讳言,学界对安史政权的论述更多时候仍是基于唐朝平叛的视角,对其内部结构尚缺乏系统研究。事实上,在当前所见各类史料的基础上,我们已有可能对燕政权内部的政治演进做出初步勾勒,并据此分析其对战后河北藩镇格局所起到的塑造作用。这正是本章试图做出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