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论研究》初版于2005年。十多年来,拙著产生了一定的学术效应,目前在市场上已难觅踪影。现有幸纳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相关书系予以再版,作者自是十分感激和欣慰!
这次再版,除了进行一些文法、编辑体例以及个别表述上的修正,在内容上未作修改。一个重要原因是不那么容易做大的修改。拙著出版以来的这些年里,笔者一直在继续和深化生存论的研究,相继出版了《转化之路——生存论续探》《虚无主义研究》,连同一批学术论文,在这一领域用力并不小。尤其是《虚无主义研究》,本质上就是面向时代精神及其问题的生存论分析,此著前前后后耗去10年时间。就是说,在拙著出版之后,作者在同一领域所做的诸多探索,都已经反映在相应的著述中。因此,这次再版若真要做修改,实不太可行,除非完全推倒重来,但目前显然没有如此颠覆性的想法。因此,不如依原版出版。当然还有一个实际的、但却是较弱的原因:这些年来,笔者的研究实际上发生了一定的拓展与转变,即拓展并转向社会政治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史研究,包括国外马克思主义及其激进理论的前沿研究,还有民族理论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等,研究面铺得较大,目前精力实有些顾不过来。
而且,就当下生存论的研究状况而言,很有必要依其初版原样出版。世纪之交,一批中国哲学学者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学者,尝试在生存论研究方面展开一些探索与创造。其中,拙著的特点正在于从生存论的根基处展开探究。应当说,这样的探讨以及由此揭示的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结构,迄今为止依然是学术界研讨的主题,在许多场合还是有待消化和开放的主题,其对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的意义,也有待于彰显和阐释。看上去,时下生存论研究已经变成显学,甚至成为相关人文学科套用的术语。然而,这种“显学化”以及术语的套用,时常是以对论域本身的想当然的误会为前提的。事实上,当枝蔓和新的话语不断出现,以至于遮蔽掉地基时,就必然要求回返原初的地平与论域。
有一类学术,转来转去,总还是在起始处徘徊,真是无解!
邹诗鹏
2021年8月于复旦大学光华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