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哲学经过漫长的演化历史,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思想主题和关注中心,但有一个共同的意识贯穿于整个传统哲学的发展过程,这种意识可以称为“绝对意识”。这种“绝对意识”包含两个最基本的内容:一是它设定了一个终极的无限完美的“本质世界”作为现实世界的替代物;二是它设定了一种绝对的超人的实体和力量作为达到这一终极目标的根据和保证,这一实体或力量具有终极决定性和独断性,它是世界存在的根基和决定一切的力量。禀赋这种“绝对意识”所形成的哲学形态便是黑格尔所称的“知性形而上学”。它认为,“思维的规定即是事物的基本规定,……认为抽象的孤立的思想概念即本身自足,可以用来表达真理而有效准。这种形而上学大都以为只须用一些名词概念(谓词),便可得到关于绝对的知识,它既没有考察知性概念的真正内容和价值,也没有考察纯用名言(谓词),去说明绝对的形式是否妥当”[2]。由此所造成的后果便是:“这种形而上学便成为独断论,……独断论坚持各分离的规定,当作固定的真理。”[3]对此,我们在前面对传统形而上学实体本体论理论范式的分析中已经做过详细的分析。
传统哲学的这种“绝对意识”,表现在本体论上,体现为对终极存在的追究;表现在知识论上,体现为对终极解释和终极存在的占有;表现在价值论上,表现为对价值上阿基米德点的最后支撑的寻求。它使我们站在生命的稳固的岩石上,在无常变幻的现象之流中脚踏根基,一劳永逸地发现并直面生命的意义。这种“绝对意识”甚至还表现在传统哲学本身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上,那就是总要构造一个包罗万象的“体系”,并企图通过这种逻辑一贯的“体系”的构造,来囊括整个世界的所有真理。这种过度的“体系意识”,正如阿多诺指出的,“一切断然的哲学——与显得不断然的怀疑论哲学相对立——的一个共同命题是:哲学只能被当作一个体系来追求。体系,即一个使任何东西概莫能外的总体的表现形式使思想绝对化,它反对思想的每一内容并在思想中蒸发掉这些内容”[4]。
可见,无论是本体论、知识论、价值论,还是其外在的表现和表达形式,传统哲学都具有追求并企图捕获“绝对”的特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史上,它沉浸于对这种无条件的基础主义的迷恋之中,偏执于这种“根的神话”之中。“所谓根的神话认为,系谱之所以可以说明,只是因为系谱终止于一种超自然的本源,而且只有在系谱终止于一种超自然本源时,也就是说,只有在一种说明(此处指时序)基于——植根于——某种超自然的东西时,系谱才可以进行说明。”[5]在此意义上,传统哲学可以被形象地说成是一种迷恋于寻“根”的哲学。如果进行具体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传统哲学的“绝对意识”所寻之“根”,具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超验性。古希腊哲学以来,超感性的实体世界始终被认为是真正实在的世界,与此相对照的感性世界只是现象的和非实在的世界,与超验的彼岸世界的阆苑仙境相比,此岸感性世界不过是难以忍受的泪槽。传统形而上学的核心部分无疑是“本体论”,而所谓“本体论”,“从其充分发展的形态看,它是把系词‘是’以及分有‘所是’(或‘是者’)作为范畴,通过逻辑的方法构造出先验原理体系”[6]。寻求逻辑上绝对的“先验性”原理,以解释和说明现实世界,是传统形而上学所寻之“根”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二,至上与一元性。超验的实体世界是“非时间”和“非语境”的,或者说,它在根本上就是“反时间”的。实体世界能够超越历史的限制,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力量。正如黑格尔所言:“实体的王国是无蔽的自在自为的真理。因此,人们可以说,它的内容就是上帝的表述,上帝在其永恒的本质上先于自然和有限精神的创造而存在。”[7]可见,传统形而上学所寻求之“根”是一元性和至上性的绝对存在。
第三,普遍性和强制性。形而上学所寻之“根”作为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价值,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性和强制性,它对所有人都具有公共的、无条件的约束力,代表着绝对普遍性的“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天理”和“常道”,真理要么存在于不依赖于个体生活的普遍的纯粹理性之中,要么存在于无论个体承受苦难还是死亡都将永恒存在的普遍精神之中。这种普遍性对人们具有独断性的强制力,人们要么臣服于它,要么听任黑暗的魔鬼,用疯狂、知识和道德上的晦暗混沌把自己裹缠起来,除此之外人们别无选择。
对于传统形而上学的上述特性,罗蒂曾概括道:“自古希腊以来,西方思想一直在寻找一套统一的观念……这套观念可被用于证明或批评个人行为和生活以及社会习俗和制度,还可为人们提供一个进行个人道德思考和社会政治思考的框架。”[8]因此,传统哲学在根本上具有准宗教和准神学的品格(海德格尔把它概括为“本体—逻辑—神学”,可谓极为精当)。古希腊的哲学家习惯于把自己所研究的最高对象称为“神”,近代哲学家也把自己所寻求的最高理念称为“上帝”,黑格尔“那打破一切限制的纯粹的理性,就是上帝本身”[9]的名言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诚然,他们所说的“神”并非完全的宗教含义,但它把自己所寻之“实体”,所觅之“根”神圣化的倾向完全昭示出来。按照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说法,传统文化实质是一种“神圣文化”,而传统形而上学正构成了这种“神圣文化”的核心,追求“神圣形象”,把自己予以“神化”和“圣化”,这一点,构成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本质和思想内核。
我们强调“绝对意识”构成了传统哲学的基本理论意识,并非说传统哲学的一切流派和一切哲学家都无例外地属于这一范畴,其间也夹杂着“非绝对意识”甚至“反绝对意识”的呼声。但是,从整体来看,“绝对意识”构成了传统哲学的主流和本质倾向,是毫无疑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