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行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对于语言哲学乃至科学语言研究的影响具有革命性的意义。这不仅因为言语行为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哲学和语言学研究的方向。而且,对于语用学而言,核心的两个理论观点正是,“一是言语行为理论,即把语言交往的基本单元首先理解为是言语行为,而不是记录下来的静止不变的符号和语句;二是语用意义的构成理论,即把言语的主体(包括讲话者和接收者)同时也理解为是构成意义的情景条件”[51]。正如施太格缪勒(W.Stegmüller)所言:“说起来真是荒唐,而且对于过去2500年间所有那些比任何一种方式研究语言的人来说这也是一件令他人感到羞耻的荒唐事,即他们竟然没有远在奥斯汀之前就做出这样一种本质可以用一句很简单的话来表示的发现:我们借助于语言表达可以完成各种各样的行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到有一位哲学家发现存在着像语言行为这样的东西时,甚至可能已经是现代哲学中‘语言学转向’几十年以后的事了。”[52]可以说,奥斯汀的“说话就是做事”的宣言,最本质地标示了语用学的核心理念。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厘清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历程,对于进一步把握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脉络、主要内容和未来趋向,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三、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