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千年伊始,我开始在科学哲学的框架和视域上关注社会科学的哲学问题,尝试以哲学的立场和方法,反思社会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形成一般社会科学哲学的思考。2006年,我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第3期发表了《当代西方的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现状、趋势和意义》一文。该文从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哲学的发展现状、理论特征与普遍趋势三个方面,勾勒了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哲学理论的整体图景,从而揭示了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之于科学哲学发展的意义,阐明了社会科学哲学学科建制化的理论价值。

2009年,我基于前期研究成果,以“社会科学哲学问题研究”为题,申报了当年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并顺利获准立项。此后,我把些许思索认识,以独立论文的形式,陆续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和《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等杂志上。感谢这些杂志社的柯锦华编审、朱葆伟研究员、费多益教授、莫斌博士等,在发表和修改文章的过程中,他们提出的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使项目成果能够在更高的学术层次上得到进一步的修改与完善。基于数年间对社会科学哲学核心问题的广泛思考,2012年,我与我的课题组成员赵雷、尤洋、王亚男、吴朋飞、张雪、李鹭、张海燕、安篪、胡敏等,一起重新审思了项目最终成果的主旨、视角以及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并且合作撰写了其中部分章节。但我始终困惑于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意义上为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的理解提供一种整体的分析框架?如何较为客观地把握其理论定位与发展趋势?或者说,究竟该以何种视角来审视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的众多理论形态以及人物思想?所幸,这些困惑于我在一次赴英国剑桥大学访学期间,获得了根本性释然,同时也使我对社会科学哲学的理解在思想上得到了升华。

2014年7月至11月,我应英国剑桥大学克莱尔大厅学院的邀请,以客座研究员的身份进行了5个多月的研究工作。在此期间,借助于剑桥大学图书馆丰富的研究资料,我进一步对项目成果的逻辑构建、内容编排以及所论问题的深度与广度,进行了修改和完善。通过与剑桥大学相关学者们的交流,我为项目成果又注入了新的思想和活力,我开始尝试以“自然主义转向”的思维模式,来重点考察“社会科学哲学的元理论”、“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的发展趋势”与“社会科学哲学与科学实践”等方面的内容,从一种多元维度的视角,来探讨社会科学哲学领域中的相关历史学派、人物思想所蕴含的自然主义因素,并对之进行文本解读和观点分析,从而提出一种自然主义的社会科学哲学,尝试性地来改变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内容与方式,为理解社会科学的科学理性之本质提供一个统一框架。这种研究模式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具有较强的前沿性和创新性。衷心感谢这些英国友人为我在英国剑桥期间创造的优良科学环境,以及生活上给予的热心帮助,使我有更多机会感受剑桥浓厚的学术气氛,触摸世界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的最前沿。

在顺利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之后,我又对之加以整理和完善,力图使其精益求精,并于2016年依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申报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历经十余载探索的最终成果,有幸入选,这就是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理论建构与多元维度》一书的由来。本书得以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既是对我从事“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的鼓励,同时也使我更加坚定信心,未来几年,我除了继续进行一般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之外,会逐渐关注和讨论分支社会科学哲学的问题。在此,我特别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副总编辑饶涛先生的殷切鼓励和大力支持,使得本书能够成功申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并顺利出版;感谢申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时,诸位匿名评审专家提出的宝贵建议,使得本书的主题与内容获得了更进一步的提升;感谢责任编辑杜松石女士的认真负责的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书中的一些笔误与用词的不妥之处。

行笔至此,感慨良多。自1996年进入师门读研究生以来,我追随恩师郭贵春先生研习哲学迄今恰好二十年。先生手把手教我读书、思考,做事、做人。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先生之恩,永生难忘。谨以此书感谢恩师多年的培养和教诲。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科学技术哲学国家重点学科——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为我的研究提供了优良的研究条件和学术环境;我指导的博士生赵雷、王亚男、马健、张玉帅、王晓森、申晓旭,做了资料收集和校对工作;硕士生李夏冰、张祯、艾鹏,做了引文和索引的校正工作;特别是赵雷,不仅帮助我做了大量的书稿整理工作,而且参与了本书主要观点的讨论,他的勤奋好学、踏实认真,让我刮目相看。感谢同学们的帮助。

当然,作为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方面的探索性成果,限于其研究领域的广泛性和学科的交叉性,本书在观点和内容上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不尽如人意之处,还望学界同人和读者不吝赐教,共同推动这一领域学术研究的进步。

殷杰

2016年11月6日于山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