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供积极氛围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大学校园的和谐文化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指导。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以形成和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思想引导力和精神凝聚力。
1.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
优越的物质条件是文化建设的坚实基础,而物质本身,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高校雄伟的建筑、优美的环境、精良的硬件设施,都成为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一部分。自然环境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教育的载体,甚至本身就成为了教育的内容。近年来,北京、上海等高等学府聚集的旅游城市,“学府旅游”悄然兴起,许多学子将清华、北大校园作为鞭策自己的动力,而富有历史意义的校园建筑在大学校园里屡见不鲜,校园在营造优美的教学环境的同时,本身就成为了爱国主义、创新精神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高校充分挖掘环境育人的功能,力求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堵墙壁都有教育功能,富有教育意义,形成浓厚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2.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创设良好的舆论氛围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精神是根本。高校在发展和继承中凝结的大学精神、校园中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思维方式、人生态度等,是感召师生员工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大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浓郁的求真务实、奋发向上的学习气氛,积极向上的校风学风为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供了有力的舆论保障。
(二)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文体活动多但思想性不足
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部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偏窄,形式单一,娱乐型内容多,思想启迪性活动少。一方面,这与大学生课业有直接关系:由于学习内容较多,在课余时间,他们希望有更多的时间来娱乐和放松;另一方面,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内容有直接关系:浮于表面的活动多,而真正满足大学生需要、精心策划组织的活动少。
2.大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类校园文化活动积极性不高
对于校园中组织的各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类的校园文化活动参与面不大。经常参加和策划组织校园文化活动的学生往往是学生干部,而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主题的文化活动,往往以统一组织,甚至是行政安排的形式开展,才能保证参与率,即使组织学生参加了活动,也会出现“人在心不在”的现象,导致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我们发现,此类活动常常是只有管理没有研究与策划,大多是迎合每逢重大的有历史意义的节日组织开展,活动形式经常趋同。虽然这样可以增强活动的仪式感,强化大学生的认知,但是往往缺乏了活动本身的吸引力。
3.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宣传力度不大、舆论氛围营造不足
校园广播、校报、橱窗、网络等宣传载体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宣传的力度不足。舆论宣传中应加强校园中典型事件、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增强宣传的现实感,发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形成主流价值文化的积极作用。
(三)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
1.坚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坚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广泛民众基础,能够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和开放性保证了她不但能够引领时代前进,而且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并丰富完善。校园文化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以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首先,要坚持积极向上的主流校园文化。主流校园文化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学校教育中的积淀。高校在建设过程中,逐渐凝练出了符合自身特色的主流校园文化体系。从大学精神、办学传统、办学理念、校训、校歌等校园精神文化的渗透,到校园的校徽、环境标志、建筑布局、雕塑、标语等物质文化的熏陶,再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主流校园文化的教育内容无所不在。以爱国爱校、服务人民、崇尚科学、严谨勤奋、团结互助、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等渗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校园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大学生投入到祖国建设的各行各业中去。要重视和发挥非主流文化的积极作用,在弘扬主流文化的前提下提倡多元文化的融合。
其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先进性。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校园文化是高校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形成的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体现和渗透着高等教育工作者乃至整个大学的主导思想和教育目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不容小觑,甚至一所大学的毕业生,往往具有某些类似的品质和性格。因此,必须坚持校园文化的思想先进性,发挥其教育引领功能,这是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实效的重要途径。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校园文化含有高度的知识性、学术性和科学性,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进取和开拓,内容丰富、水平较高。因此,要创新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教师、教育学生。
首先,在理论认知层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灵魂,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始终的主题,抓住爱国、创新这一精髓,以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基础,通过知识竞赛、辩论、学习报告会等形式,唱响主旋律,努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引导广大师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成为大学生的主导认知。充分发挥大学生在理论传播中的主体作用,高校的综合性为大学生提供了大量接触不同背景、不同时期、不同专业和不同领域文化知识的机会。通过多层次、多内容、跨专业、跨学科的社团实践和学术文化活动,可以打破封闭的教学体系,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加强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投入,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的各种沙龙、兴趣小组、社团、协会等组织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和创建校园文化的实践中,不但学习到了理论知识,拓宽了知识视野,丰富了人文社科知识,更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学到了组织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了获取、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锻炼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进了身心健康,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其次,在情感认同层面,通过红五月红歌会、红色歌曲大赛、经典戏剧展映、“党在我心中”演讲比赛、“一二·九”文艺汇演等主题活动,将校园文体活动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精神内涵。大学生通过在体验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担任不同的角色,体验积极社会情感,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方式以及所形成的育人环境和文化氛围,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政治观念、思想品德、精神情操、价值取向、性格心理和生活方式的选择,从而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作用。以重大节庆日、纪念日、重大事件为契机,集中深入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把强烈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学习工作的内在动力,转化为报效祖国、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例如,2012年部分高校开展了组织大学生观看电影《钱学森》活动。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生动教材,钱学森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发广大师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不断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钱学森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高校各级党团组织精心组织主题党日、主题团日和主题班会以及座谈交流、知识竞赛、演讲诵读、诗歌创作等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学生以多种形式深入学习领会钱学森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爱国主义情怀、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和淡泊名利的大家风范。充分发挥和谐校园建设的作用,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供良好社会氛围和土壤,以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和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建设,促进大学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同。加强自然文化环境建设,绿化、美化校园,改善学习环境和校容校貌,使学生在舒适和谐的自然环境中获得积极体验;加强人际文化环境建设,利用细致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握师生员工思想动向,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减少不和谐因素,协调处理好校内外的各种人际关系,形成以师生关系、干群关系为核心的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使学生在良好的人际互动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使高校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智力宝库,成为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健康摇篮,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辐射源。
最后,在实践践行方面,通过志愿服务、参观、调查、咨询服务、社会劳动、“三下乡”等社会实践形式开展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引导广大师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构立足校园、服务社会的校园文化辐射体系。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把所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服务社会,实现书本理论与实际运用的统一,在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专业社会意义认识的同时,加深了对自己目前承担的角色和未来可能扮演的角色的认识;另一方面在社会上汲取营养,增强对国情、社情、民意的认知,了解社会的要求,从而不断认识和发展自身,确定切合实际的社会角色期望值,培养社会角色变迁的适应能力,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创造有利条件。
3.发挥校报、广播站、宣传栏等宣传舆论平台在校园文化塑造中的积极作用
牢牢把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校园文化正确导向,坚持弘扬主旋律,通过校报、广播台、电视台、网络、橱窗、板报等校内媒体,宣传大学生在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展示青年学生践行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风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在宣传工作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建设大学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引导师生接受、认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帮助师生在判断形势及解决问题时自觉地使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及方法论,从而有利于多元化的价值观的引领与整合。我们立国立党的根本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当前存在着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如果我们不坚持一元化的价值导向,就会导致理论上的价值多中心论及相对主义,削弱并动摇我们的共同信念及理想。高校应当根据办学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实际,发挥校园宣传舆论平台作用,着力构建富有特色的和谐校园文化。
加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针对学生思想素质实际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开展专业兴趣小组、职业技能大赛、加强理论创新,提升校园文化的整体水平。面对新形势、新环境,大学应该组织专门的队伍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探索,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新载体、新路子,最大限度地挖掘校园文化的思想性、知识性以及社会价值,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的品质品味,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作用。把树立创新精神、提高创新素质、培养创新人才作为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人文环境。充分发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民族精神主要包含了爱国主义、自强不息、勇敢勤劳、爱好和平、统一团结等内容;而时代精神主要由改革创新、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等内容构成。民族与国家的灵魂是爱国主义精神,维持民族与国家的独立、生存及发展的内在凝聚力及动力也是爱国主义精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要将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应注重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改革意识,确保学生始终保持饱满的斗志与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建设大学校园文化的实践中,应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及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与热情,倡导广大师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去。”大学校园文化应当重视学生对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认识及理解,树立广大师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培养他们的自豪感、自尊心及自信心。
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内涵。开展专题党团组织生活,举办主题班会、专题报告和讲座,传唱“八荣八耻”歌曲,组织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征文赛、演讲赛、辩论赛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引导活动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师生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同时通过校刊、广播、校园网、宣传栏大力宣传“八荣八耻”,加深师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解,营造“人人知晓荣辱观、人人践行荣辱观”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和认真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强化道德责任意识,不断提升道德素质,养成良好品行,努力构筑起抵御不良风气的思想道德防线。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广大师生形成优秀的道德行为习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是“八荣八耻”,它有着极强的时代特征及指导意义。它明确了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应当提倡、坚持的内容,指出了我们应当抵制、反对的内容,其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明确了人们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及价值准则,提供了广大师生进行道德评价、行为选择的标准。在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实践中,我们应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广大师生,营造和谐全面、明耻知荣的社会氛围,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帮助广大师生抵制没落思想的腐蚀,引导广大师生将荣辱观的要求外化为自身的行动、内化为主观的需求。牢固树立和认真实践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大学校园文化的道德约束力。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反映。它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这就为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提供了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为引领转型时期的社会风尚树立了道德标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提供了道德标准。大学师生不仅应是社会先进文化的倡导者,而且应是社会公德的践行者,更应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践者。因此,高校应举办一些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题的文化活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凝聚师生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人们的思想观念在当前利益格局及社会生活逐渐多元化的背景下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代表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人们普遍接受与认可的社会理想,有利于将广大人民群众凝聚起来。只要有了共同的理想,人民群众才能明确建立共同的奋斗方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来教育师生,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结合,有利于激发广大师生的奋斗热情,有利于实现学校发展、国家进步、民族复兴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