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百年来的国学发展,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思想轨迹和时代特征,这就是时代精神与国学的双向互动。国学反映着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推动着国学,引领着国学。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学术。近现代中国的时代主题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建设民主、文明、富强的新中国。其间,贯穿始终的时代精神,是振兴中华、实现现代化。从不同阶段的发展来看,20世纪前半叶表现为御侮图强、振兴中华;近二十年来,是改革创新,振兴中华。
从20世纪初近现代意义的国学概念从日本引进中国,国内关于国学的争鸣,东西文化的论战、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中国文化出路的论战,整个20世纪前半叶,国学在振兴中华、实现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论辩,贯穿始终。根本的症结,并不在于要不要振兴中华、要不要实现现代化,而在于如何振兴中华,如何实现现代化,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胡适、陈独秀固不必说,就是被认为保守的梁漱溟之类现代新儒家,又何尝不是要走现代化之路,要复兴中华文明!东西文化论战的实质,实际上是怎样实现现代化,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而不是坚持或者反对现代化。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本质上,也是探讨在中国建设现代化国家应当走什么道路,应当有什么样的模式,应当具备中国特色的问题。中国文化出路论战,其症结也同样如此。所谓本位文化建设,在今天看来,不外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如何既吸纳西方先进文化而又适合中国国情、既参与世界文明进程融入人类文明发展的康庄大道,而又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弘扬文化建设的民族意识,特别是如何正确处理国学与现代化关系的问题。[263]因此,我们可以说,在20世纪前半个世纪的国学论争,本质上是时代进步使然,反映了御侮图强、振兴中华的时代精神。
值得关注的,是最近二十年关于国学问题的论争。从上文可以看出,近年的“国学”是个特殊的、误解纷呈的概念。否定国学者,指斥国学是保守、僵死的东西,是封建主义的沉渣泛起,甚至是用来反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工具。肯定、钟情国学者,认为国学是本国文化精粹,是当今救世之学;也有对国学抱持平态度,认为在今天的文化建设中,应当把国学作为传统资源加以利用和改造,批判性吸收并创造性转化其优秀成分,理性超越并抛弃其糟粕。当然,也有各种各样利用国学以谋利的机构和人士,把国学摩登化、商业化、恶俗化,但毕竟不是主流。近年质疑国学如舒芜、苏双碧等人,其关注的要点,在于国学能否促进现代化,而不是一般意义地反对国学、质疑现代化。应当说,近二十年的国学论争,刚好反映了国学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一致。将国学作为传统资源,合理地予以阐释,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增添思想资源和价值选择,为本土文化的改革创新,适应世界文明发展潮流而努力,正是与改革创新、振兴中华的时代精神相一致的表现。
近年的国学热潮,特别是学术界的国学研究,是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反映,是对西方文明挑战的回应,也是民族文化自信力增强的表现。较之近代的“国学”而言,它是具有新的时代精神的、更高层次上的对民族文化价值的开掘和认同。近代“国学”的产生是“防御”,当今“国学”的出现是“自主”。
近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历史表明,全盘西化是不可能的,全盘苏化是失败的,全盘儒化是不现实的。在建设当代中国新型文化的时候,以现代化为目标,坚持中国化,坚持中国特色,是有极为正当的理由的。为此,正确对待国学,毫无疑问是十分重要的。从学术研究的立场和文化建设的实践层面考察,“国学”研究应当弘扬时代精神,防止不良倾向。一是要反对复古守旧,防止封建主义沉渣泛起;二是要反对把“国学”意识形态化、政治化;三是要反对把“国学”商业化;四是要防止把“国学”儒化(亦即把“国学”片面归结为儒家思想,把“国学”等同于儒学)。
值得注意的是,在开掘、弘扬国学优秀成分的时候,我们不能单纯停留于思想文化的层面考虑问题。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为目标,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让国学在这样一个思维框架中立足,并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是我们应当清醒认识的问题。因此,不能把国学当成包医百病的灵药,更要反对用国学等同、取代当代新型文化建设的企图和做法。
改革创新是当今的时代精神。国学的研究和应用,应当在这个时代精神的引领之下进行,并且在这个时代精神的烛照下焕发新的生命。简单否定、排斥国学,固然是不妥的;而盲目推崇、迷信国学,也是缺乏理性的。我们需要的是平和的心态,广阔的视野,多元的方法,对国学这个重要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清理,让其具有合理的民族性的一面,特别是其人民性、现代性的一面呈现出来,转化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合理成分,推动我们社会的进步。港台活跃的现代化问题专家金耀基曾经说过:“中国的现代化所意含的不是消极地对传统的巨大摧毁,而是积极地去发掘如何使传统成为获致当代中国目标的发酵剂,也即如何使传统发生正面的功能。”[264]国内现代化研究专家、北京大学罗荣渠说:“民族传统事实上是既离不开,也摆不脱的。……背弃了传统的现代化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化,而背向现代化的传统则是自取灭亡的传统。适应现代世界发展趋势而不断革新,是现代化的本质,但成功的现代化运动不但在善于克服传统因素对革新的阻力,而尤其在善于利用传统因素作为革新的助力。”[265]反省近二十多年来从“文化热”到“国学热”的论争过程,特别是考察二十多年来的文化建设实践,放眼全球文明发展态势,我想,金、罗两位先生的见解应当可以成为我们对待国学与现代化、国学与时代精神问题的方法论原则。有了这种方法论原则上的共识,我们才能真正科学地对待国学,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才能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坚持改革创新,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