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若干问题(1 / 1)

1.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的

内涵及功能关于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研究,近年来有相当的进展。但是,由于论者的方法、立场和学术背景的不同,以及种种客观因素的制约,致使出现了种种论争,甚至一定程度的混乱。因此,有必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中国文化精神,是一种概略的说法,也叫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所谓文化精神,按照某些西方文化研究学者的说法,就是民族精神,是指一种文化的特有精神,一种文化中具有决定力的价值系统,由此价值系统所构成的文化模式在态度、评价及情绪倾向等方面表现出的精神品质。[191]国内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而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亦即指导民族文化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是: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192]《易传》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两句名言,是中国的民族精神的基本凝结。[193]这种看法,实际上也是把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看做中华民族精神,而且二者都是正面的、积极的。有的学者认为,文化精神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东西,可视为文化的深层结构,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或精髓,“文化精神具有积极和消极两重性”[194]。

在我看来,所谓文化精神,就是特定民族文化系统所反映出的基本精神特质,是该民族特定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精神特质的基本风貌的反映。文化精神、中国文化精神,都是宽泛的、中性的概念,既有积极的成分,也有消极的因素,属于事实判断的范畴。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优秀成分,构成中华民族精神。[195]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优秀成分的集中表现,是中华民族进步发展的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从历史线索来看,可分为古典时期、近代时期、当代时期。所谓古典时期,是指从春秋战国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大约2600年漫长的历史阶段;所谓近代时期,是指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大约100年的艰难困苦阶段;所谓当代时期,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这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在古典时期,形成了以唯伦理思维为特征的古典民族精神;在近代时期,形成了以唯政治思维为特征的近代民族精神;在当代时期,则形成了以唯经济思维为特征的当代民族精神。[196]古典民族精神反映的是自然经济、宗法社会条件下道德至上、贵和尚中、求稳求安的守成精神;近代民族精神体现的是内忧外患挤压之下反抗侵略、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的狂飙突进式的革命精神;当代民族精神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背景下的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开拓创新精神。

从春秋战国到鸦片战争,大约2600年的漫长古代社会中,古典民族精神大致经历了形成、确立、巩固的阶段。根据学术界的共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作为一个民族实体,是在秦汉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我们今天所讲的中华民族精神处于萌芽、雏形时期。秦汉以后,作为一种价值体系的中华民族精神进一步确立。从秦汉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华民族“自在发展”的阶段;从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的当今,是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阶段。同理,作为全民族共同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也经历了从“自在”到“自觉”的阶段。但是,应当看到,“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自在”阶段,如果从“萌芽”或者“雏形”的样态看,并不仅仅开始于秦汉时期,而是应当追溯到春秋战国乃至远古时期,亦即整个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由孕育而成熟、强盛的历史。而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价值观。根据这种认识,我们认为,作为观念形态的古典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于秦汉时期,巩固并完善于魏晋至清代(1840年以前)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重人轻神的人本主义思潮、重民轻君的民本主义思潮、反对分裂崇尚统一的爱国主义思潮、反对战争倡导和平的人道主义思潮,相互激**,汹涌澎湃,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最终导致了以秦王朝的建立为标志的政治上的国家统一和文化上的民族认同。这种情况表明,中华民族精神已经初步形成。秦汉时期,随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大一统的政治观念、文化中国的价值理想、贵和尚中的思维方式、厚德载物的宽阔胸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等基本价值理念,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引导着全民族向前发展,标志着中华民族精神的确立。从魏晋到清代(1840年以前),中国社会屡经动**,王朝屡经更替,但以天下一统为荣、以国家分裂为耻的思想传统不断强化;同时,反对侵略,努力避免战争,力争以和平方式解决内部矛盾和外部争端,成为全民族的自觉意识和实际行动。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价值追求,革故鼎新的发展观念,勤劳勇敢的人生信念,整体至上的思维旨趣,等等,都在中国社会的发展途程中,经过全体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实践,得到了强化。因此,我们说这个时期是古典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巩固期。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步入内忧外患极为深重的近代时期,古典的中华民族精神面临挑战,被迫转型,被迫更新。守成式的古典民族精神,转换、创新成为以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为特征、以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为目标的狂飙突进式的近代革命精神。自称“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志士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为变法维新的政治理想视死如归,慷慨就义;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碧血染黄花,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临终仍牵挂“革命尚未成功”,勉励“同志仍需努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成千上万的烈士英勇地牺牲之后,后继者“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要压倒一切敌人,而绝不被敌人所屈服”!这种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为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复兴而殊死奋斗。以革命精神为特质的近代中华民族精神,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还增添了民主、科学、自由、自主精神。民主和科学是五四运动的旗帜,众所周知,不言而喻。“不自由,毋宁死”,“科学与民主,第一要自主”,当年这些掷地有声、深入人心的口号和思想,同样是五四精神的重要成分。在革命精神的统率下,民主、科学、自由、自主等现代意识,成为培育、创新中华民族精神的动力。而这中间极为重要的一条主线,或者说是统贯、引领这些思想、精神的,便是爱国主义的旗帜!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国家在迈向现代化的途程中备尝艰辛。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一步步强盛起来。以复兴伟大的中华文明为职志,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同德,团结奋斗,换来了今天的大好局面。在新的实践过程中,既有的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弘扬,同时也得到了培育和创新。“以人为本,重在建设”的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以及相应的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力地推进了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建设。要“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成为朝野的共识。这里的自立、竞争、效率、民主法制等意识,与此前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并不相同,是对此前中华民族精神在继承、弘扬基础上的培育和创新。此外,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并在近年日益强化的契约观念、公民意识、公正意识、平等观念、改革开放意识、全球意识等,也是开拓创新精神的结果。可以说,没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弘扬,就没有这类新型意识和观念的出现。开拓创新精神,成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和基本特征。

毫无疑问,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集中体现。就其功能而言,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其时代意义。在中国古代时期,以守成为主要特征的古典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实体、文化共同体的发展,对于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格局的形成和完善,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起了促进其凝聚、认同、融会的作用。就价值观念而言,古典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统一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人格追求、伦理观念以至审美情趣的形成,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秦汉以后,古典中华民族精神对于维护既成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格局,对于大一统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的延续和完善,起了维护的作用。尽管从今天的全球眼光和现代意识来看,古典的中华民族精神存在着某些不足(例如开拓创新精神的不足、科学民主精神的缺乏),但我们仍然无法否认它特殊的时代意义——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需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在中国近代时期,以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为特征的、狂飙突进式的革命精神,反映的是近代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民族精神。它的时代意义在于,超越了古典民族精神的局限,吸收了西方先进文化中的科学、民主精神,以及法制精神和自由精神,改铸了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促进了民族独立的实现,推动了国家现代化的进程。特别重要的是,近代中华民族精神,是已经从古典的自在阶段发展到自觉阶段的精神,是充满理性的新的时代精神,它的崛起和弘扬,唤醒了中华儿女的民族意识,提升了中华儿女的近代精神,从而成为近代中国由传统迈向现代的极为重要的、基本的精神力量和价值准则。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当代中华民族精神,是对既往民族精神的批判性继承和创造性超越,是对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积极推进,是对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的正确回应。以开拓创新为基本特征和思维旨趣的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初步形成,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安身立命之道的确立,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对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都有无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