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指《中国史学史》第一卷)原是六卷本《中国史学史》的首卷,是白寿彝先生20年前写成的,1986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它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叙篇”,即六卷本《中国史学史》全书的导论;二是六卷本《中国史学史》的第一卷,即“先秦时期,中国史学的童年”。导论论述了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对象、任务、范围、意义,论述了中国史学史的分期和有关的学术史资料,论述了作者治学的经历和对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前景的设想与期待等,反映了作者对中国史学史研究及学科建设的全局思考和别识心裁。作者在第一卷“先秦时期,中国史学的童年”中,运用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的方法,阐明了中国古代史学的产生,例如:以“从远古的传说到国史的出现”,论述了史学的产生;以《春秋》经传和战国时期私人历史撰述,作为反映这个时期史学面貌的重点;以史书和子书的适当结合,论述了先秦史学中历史观念的发展;以历史知识在社会实践、思想运动、学术发展中的作用,论述了史学的重要性。所有这些论述,对中国史学史研究者都有许多启发和借鉴意义,从而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
2000年3月21日,白寿彝先生在多卷本《中国通史》全部出版后溘然辞世。此前,他出版了《白寿彝史学论集》[2]和《中国史学史论集》[3];此后,由他定稿的《中国史学史教本》也出版了[4]。他没有看到本卷的再版和六卷本的全部出版,实在是一件学术史上的憾事!
本卷此次再版,我们没有对它做任何修改,只是请赵梅春和尤学工两位博士生对文字上存在的讹误做了订正,并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毛泽东选集》的新版本核对了书中的引文,注明了新的版本和页码,以便于读者阅读。此外,我们考虑到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白寿彝先生发表了许多中国史学史研究的专论,大多为史学界所重视。为了尽可能地展现出白寿彝先生在这个领域中的卓识和风采,经征得本书责编和出版社的同意,我们选编了白寿彝先生的几篇专论,作为本卷的附录。这样做,对读者阅读本书进而研究作者的学术思想,也是有帮助的。
1986年,六卷本《中国史学史》列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七五”规划资助重点项目,由我协助白寿彝先生主持这一项目的实施。根据这个项目所设计的方案,第二卷秦汉时期的史学,由许殿才教授撰写;第三卷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史学,由我撰写;第四卷五代宋元时期的史学,由吴怀祺教授撰写;第五卷明清时期的史学,由向燕南、张越、罗炳良三位同事撰写;第六卷近代史学,由陈其泰教授撰写。近20年来,尽管我们都在努力地工作,不敢有任何懈怠,但由于种种原因,竟使这一研究计划拖延至今才有了初步的结果。我作为白寿彝先生主持这个项目的协助者,没有很好地尽到自己的责任,深为愧疚。
六卷本《中国史学史》得以出版,得到上海人民出版社长期的、始终如一的热情支持,责任编辑张美娣女士为此付出许多辛劳,这使我们所有的作者都十分感动,并借此机会表示我们衷心的谢意。今年是白寿彝先生逝世五周年,此书的出版,可以说是对这位中国史学史执着的研究者和大手笔之开拓者的最好的纪念。
[1] 白寿彝著《中国史学史》第一卷,是白寿彝先生生前主编的六卷本《中国史学史》的首卷,原名是《中国史学史》第一册。六卷本《中国史学史》于2006年12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整体出版,为统一全书名称,改称《中国史学史》第一卷。
[2] 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上、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3] 白寿彝:《中国史学史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4] 白寿彝主编:《中国史学史教本》,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