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职业幸福感(1 / 1)

职业心理与测评 李霞 1103 字 3个月前

第一节 职业幸福感概述

一、幸福感

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可以说是不同时代、不同经济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共同追求。“幸福”是自古以来一直受到人们关注的一个概念,人们通过对幸福的探究来不断反思我们存在及生活的意义。然而,对于幸福,至今没有形成令人满意的定义,正如迈尔斯(Myers)和迪纳(Diener)所说的,每个人都清楚幸福的含义,但是却没有人能够准确地将其定义(Myers & Dinener, 1995)。每个人所追求的事物各不相同,这导致学者们根本无法从外部对幸福进行描述。因此,对于幸福的描述大多都以个体主观感受为主。正如康德对幸福的描述:幸福是人们在一生中所遇到的事情都是称心如意的状态。

历史上西方哲学领域对幸福含义与组成部分已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且形成了不同的两派观点,但是,这些研究都只停留在精神层面上的定性描述,并没有更深入的研究。直到1967年瓦尔纳·威尔逊(Wanner Wilson)撰写的一篇关于幸福感的相关因素的研究,不仅对个体精神层面上的快乐幸福进行了总结,更创新性地提出了个体的认知影响,认为个体是否感受到幸福与他的期望水平、价值观及其他个体因素息息相关。文中,他将一个幸福的人描述为“年轻、健康、受良好的教育、有丰厚的收入、外向乐观、无忧无虑、有信仰、与自信的人结婚、有工作道德、拥有适度的愿望”。在此后的几十年中,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快速发展,成果颇丰;幸福感的概念被引入心理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等更多研究领域,研究内容日益丰富,形成了诸多模型与理论。现代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在两种幸福主流学说的基础上展开,主要围绕着两种主要的幸福感进行研究: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与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马丹丹, 2012)。

(一)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基于“快乐论”发展而来的。迪纳是主观幸福感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认为主观幸福感是理解人们对自己生活的评价的重要指标。主观幸福感包括两个概念取向:情绪取向和认知取向。快乐和痛苦是一对既矛盾又紧密相连的概念,两者均不能分割开来单独考虑。因此,个体的情绪方面也需从正面的情绪和负面的情绪两个角度来考量。与此同时,个体对生活的评价也通过认知来体现。因此,总体而言,主观幸福感的评价包括三个主要的内容:正面情感、负面情感及满意度。正面情感指的是个体所体验到具体的愉快心情和情绪,如开心等。负面情感指的是个体所体验到具体的不愉快的情况,如抑郁、焦虑等。而满意度可以是个体对其生活总体上的满意程度的感知评价,如生活满意度,也可以是对生活中具体某一部分的满意程度的评价判断,如婚姻满意度。在情绪导向的研究中,迪纳等学者还指出,与直接描述情绪的强度相比,情绪体验的频率似乎更能说明问题。因此,当个体感受到较高的满意度,经常感到心情愉快且很少感受到生气或焦虑等负面情绪时,我们可以说他具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

基于以上对主观幸福感的认知,逐渐形成了诸多用以评价测量主观幸福感的量表。其中包括针对认知部分的测量,如生活满意度量表(Pavot & Diener, 1993);对情绪部分的测量,如简式情感量表。也有学者将认知部分与情感部分相融合,从整体的角度提出了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如主观幸福感量表(苗元江, 2009)。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个体的认知评价在幸福感的形成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学者们在关注幸福感的本质的同时,也逐渐开始对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个体因素进行研究,从个体角度来解释幸福感水平的差异性。这些关于个体差异因素的影响作用的分析,具体可划分为两类:客观因素的研究和主观因素的研究。

(二)心理幸福感

心理幸福感是基于另一种幸福感学说——“实现论”发展而来的。与主观幸福感不同,有学者认为主观幸福感并不等同于思想上或心理上的健康,因此,用主观幸福感来解释心理意义上的幸福感受并不十分充分(Ryff, 1989)。他认为积极、消极的情感与满意度是幸福感的一部分,然而,对于心理上的幸福或健康而言,更重要的是个体潜在价值的实现,他将这种以自我发展与实现为中心的幸福感命名为心理幸福感。这也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不谋而合,即人的最高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与“幸福”的概念一样,研究者们也没有对心理幸福感给出恰当定义,而是从其构成来进行阐述。有学者在以往心理学学者的研究基础上,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对心理幸福感构成进行了归纳,共分为六个部分(Ryff & Keyes, 1995):①自我接纳(self-acceptance),即个体对自身及过去生活的正面评价;②环境控制(environment mastery),即个体有效管理自身生活及周围环境的能力;③自主性(auton- omy),即独立意识以及抵抗社会压力能力;④与他人的积极正面的关系(quality of relations with others),主要指与他人关系的质量;⑤自我成长(personal growth),包括自身的发展成长及新经验的积累;⑥生活目标(purpose in life),即个体对于生活的目标性和意义性的信念。拉夫(Ryff)的六维结构充分体现了“潜在的自我实现”的特点,是被广泛地接受与运用的心理幸福感的描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