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职业适应(1 / 1)

职业心理与测评 李霞 885 字 2个月前

西方关于适应的研究历史悠久,之后逐渐细分。他们的研究领域有认知适应、角色适应、人际技能适应、职业适应等。个人职业适应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对于职业适应这个概念,国内外学者在表述上存在一些细微差别,如职业适应、职业适宜、职业生活适应等,但总的看来,都可以划归为是对职业适应领域的研究。作为一个多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职业适应(occupational adaptability)问题得到了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关注。职业适应力是适应力概念在职业领域的应用,在过去的研究中,因每个人对适应力和职业生涯的理解角度不同,职业适应力的界定没有得到一致认定。

休珀自1974年提出职业适应能力概念后,不断对其进行完善、更新。休珀与科纳塞(Knasel)于1997年提出,职业适应能力是应对现在或将来工作角色可以预测的任务,以及调适难以预测的工作或工作环境的变化所需要的一种准备状态。萨维科斯从休珀的生活广度—生活空间理论的角度,将职业适应能力定义为个体对于职业发展过程中,不管是可预测还是不可预测的问题、对所要参与的角色和要面对的改变,均做出准备的程度。后来,萨维科斯对这一概念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应对当前和预期职业发展任务时所需要的准备状态及资源,是个体用来使其与适合他们的工作进行匹配所需要的态度、能力和行为,是管理职业转换、发展性任务和工作创伤的心理资源(刘娟, 2015)。富盖特等人将职业适应能力界定为个体为满足不断变化的环境需求而改变自己态度、想法和行为的意愿与能力(Fugate, Kinicki, & Ashforth, 2004)。霍尔将职业适应能力与计划性联系在一起,认为它是一种应对不确定环境的成熟心态以及对个人和相关环境进行探索的意愿,只有那些能预见变化并主动去适应变化的人才能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生存,即表现为高的自我意识和高的适应能力(Hall, 2004)。

国内学术界对职业适应能力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但职业适应能力真正受到重视是在90年代以后,学者们开始从社会学、心理学、人力资源学等不同的角度展开研究。著名的社会学家袁方(1992)从劳动社会化的视角来剖析职业适应能力,指出职业适应能力是一种劳动者的社会化能力,是个人社会化总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其适应水平受到包括劳动者预期社会化等内容的影响。胡仕勇等人也从劳动社会化的角度研究职业适应能力,他们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衡量职业适应能力状况:①是否能够掌握担当一个职业角色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②是否了解工作环境的内涵,包括学习与遵守工作制度和规范,正确处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等(胡仕勇,吴中宇,曹晓斌, 2004)。曾维希(2009)从心理特质的角度提出生涯灵性(career spirituality)的概念,认为它实质上就是指个体在适应复杂性的职业生涯历程中所必需的积极心理特质,由开放灵活、意义追寻、务实行动、乐观豁达、坚韧执着构成。学者赵小云和郭成(2010)认为,职业适应能力是个体因职业生涯角色变化而与之保持平衡的能力,它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一种可以后天培养而形成的能力,在职业遭遇困境和危机时尤为彰显;二是一种可以帮助个体向前发展的积极力量;三是涉及个体和环境两个层面,是二者交互的结果。

职业适应性是指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时必须具备的生理、心理素质特征,它是在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职业适应指个体运用自身知识、态度和能力在参与社会生产与服务过程中,体验环境的变动,感受环境的压力,对自身的角色、能力、态度、价值观、人际关系等进行评估并不断做出调整的过程。也就是说,职业适应就是指人走上工作岗位后,逐步了解和熟悉工作的条件、环境和人际关系等的一系列心理过程,是人与职业在经济和社会活动过程中达到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的过程。可见,对人而言,职业适应是指人的个性特征对其所从事职业的适宜程度;对职业活动而言,职业适应是指某一类型的职业活动的特点对人的个性特征及其发展水平的要求。职业适应性是一个人从事工作时必须具备的生理、心理素质特征,它是在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体而言,就是能积极认识和调整自己以胜任工作任务,适应职业环境,使用人单位满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