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测验的实施过程也是主试与被试相互影响的过程,被试的某些特征会影响测验过程的准确性。
(一)牢记主试的职责
首先,应按照指导语的要求实施测验,不带任何暗示,当被试询问指导语意义时,尽量按中性方式做进一步的澄清,如询问有些词的含义时,应尽量按照字典的意义解释。
其次,测验前不讲太多无关的话。例如,测验时间为50分钟,主试用了10分钟做不必要的说明,就会使被试抵触。另外,这种与测验无关的说明不仅不会引起他们的注意,还会引起焦虑,甚至造成被试对主试产生敌意。
再次,对于被试的反应。主试不应做出点头、皱眉、摇头等暗示性反应,这会影响对被试以后的施测,主试应时刻保持微笑。另外,在个别施测时,主试不应让被试看见计分,可用纸板等物品挡着。这样做一是为了避免影响被试的测验情绪,二是为了避免分散被试的注意力。
最后,对特殊问题要有心理准备。比如,在测验过程中出现突发事件(如停电、有人生病、计时器出故障等),应沉着冷静、机智、灵活地应对,不要临阵慌乱,否则会影响测验效果。
(二)避免主试特点对被试的影响
主试本身的特点会影响被试的测验成绩。已有研究表明,主试的态度、人格、期望、年龄、性别、训练和经历等都会影响测验结果。
1.主试的态度
研究表明,主试的态度对智力测验的成绩有影响。例如,热情与冷漠、刻板与自然之间有明显的差异。不过这种影响往往要结合测验的性质、目的、指导语和被试的人格特点综合考量。
2.主试的动机
主试在主持测验过程中的动机也会影响测验的结果。例如,有些主试为了显示自己选拔测验的严格或本身竞争性很强,会故意在测验时苛求被试,也有些主试过于宽容随和,会在测验中给予被试过多的关心甚至评高分;同样也有的主试为了显示自己的某些道德标榜,对一些妇女、儿童、少数民族或与自己有某种关系的被试予以特别关照。
3.主试的期望
在有些情况下,实验者所获得的资料受其本身期望的影响,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在智力测验中首先发现罗森塔尔效应的存在。例如,要求正在进行智力测验实习的研究生给测验中一些不清楚的答案计分,有时告诉他们某个反应是“聪明”的被试回答的,有时告诉某个反应是“较笨”的被试回答的。结果发现,学生们倾向于将高分送给“聪明”的被试,将低分送给“较笨”的被试。
心理测验中的“罗森塔尔效应”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这种效应在所有的标准化心理测验中都有出现,罗森塔尔认为这种效应可能源于主试和被试之间的非语言交流;二是这种期望效应不太大,只是稍微影响成绩。
(三)了解被试对主试的需要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的每一个行动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同时也希望得到一定的报酬。如果所期望的报酬高于所预期的代价,一般人就会乐于做出这样的行动。在采取行动的时候,行动者如果没有报酬的绝对保障,那就得依靠被试对主试的信任。因此,在职业测验过程中,主试必须了解被试的各种需要,承认其合理性。
一般来说,被试有五种对主试的需要。
1.现实需要
有些测验与实际的选拔和录用有关系,因此被试往往倾向于使测验做得更好或更符合录用的需求。
2.受人尊重与自荐的需要
有些被试希望获得别人的尊重,有些纯粹是为了自尊心的需要,那么他们就可能以竞争的态度完成测验。某些有失败经历的被试,可能会对任何测验都抱敌对态度。
3.自我表现的需要
有些被试希望获得主试的关心和注意,所以往往在临床测验中夸大自己的症状,以得到更认真、更投入的治疗。
4.对主试权威性的需要
被试往往希望主试是某方面的权威,以使自己信服这种测验是有价值的,从而密切配合主试,并服从主试的指导语。
5.特殊需要
这种需要往往出人意料。比如,某些因事故受伤或者申请补助的被试,可能会故意显得难以完成测验,表现出自己没有能力完成它。
以上这些不同形式的需要都会导致测验结果偏离,在分析测验结果时是应该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