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职业心理的内涵
职业心理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或个性特征。和人一样,职业也有拟人化的心理和性格,不同的职业具有不同的性格特质。在职业心理中,性格影响着一个人对职业的适应性,一定性格的人适合从事一定性格特质的职业。同时,不同的职业对人也有不同的性格要求。求职路上厘清自己所选择的职业对性格的要求是非常关键的。如果依据个体踏入职业的阶段划分,职业心理可主要分为入职前的职业心理和入职后的职业心理。入职前主要涉及的相关心理有职业兴趣、职业人格、职业胜任力、职业价值观;入职后的心理主要有职业适应、职业认同、职业压力、职业倦怠、职业自我效能感及职业幸福感。
河南省大中专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服务中心(2007)编写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导论》指出,职业心理的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其一,职业活动伴随着共同的心理过程。人们在职业活动中要经历选择职业、谋求职业、获得职业或者失业、再就业的过程。这些过程必然伴随着认知、情感、意志等共同的心理过程。例如,对选择的职业进行认识和深入的了解,通过思维想象发生情感过程。当选择的职业符合个人的需要和客观现实时,个体就会产生兴奋、愉快,甚至兴高采烈、欣喜若狂的情绪,反之则会情绪低落、闷闷不乐,甚至悲观失望、垂头丧气。
其二,职业活动反映出个性的差异。不同个性心理特征的个人,适合不同的社会职业,在选择职业时又有不同的心理表现,认知、情感、意志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有的人反应敏捷、全面,有的人则迟钝、片面;有的人达观、豁朗,有的人则忧虑、退缩;有的人果断坚决,积极克服困难去实现目标,有的人则朝三暮四、犹豫彷徨、知难而退。
其三,不同职业阶段有不同的职业心理。职业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千奇百怪,依据职业活动的过程,职业心理可分为择业心理、求职心理、就业心理、失业心理、再就业心理等。不同阶段的职业心理对职业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其四,不同的职业心理特点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择业、求职、就业、失业、再就业等不同阶段的人的心理特点,时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价值取向。职业心理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正道出了在职业选择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熟知自己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把个人的职业意愿和自身素质相联系,根据社会的需要和社会职业岗位需求的可能性,评估个人职业意向的可行性,以积极的态度去选择职业。
(二)不同职业生涯阶段的职业心理
根据人的需要、价值观、态度、行为等的差异,可以将员工的职业生涯划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霍丽芳,贾海成, 2010)。
1.职业早期
职业早期一般发生在20~30岁,是一个人由学校走向社会,由学生变成员工的过程。此阶段的个体刚刚融入职业不久,开始慢慢适应职业,学习有效工作,学会处事、处世,以及应对工作中的成功感或失败感。此阶段主要有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职业紧张、职业自我效能感、职场友谊、职业适应性、职业锚、离职意向等方面的研究。
2.职业中期
职业中期是一个长达20年的时间段,一般发生在30~50岁,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适应和学习之后,进入这个阶段的员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能够独立地开展自己的工作。职业中期是事业取得成就的黄金时期,此阶段一些员工会出现与自己的同学、同事对比的情况,所承受的心理压力相对较大。因此,这一阶段职业压力的研究相对较多,主要为职业压力源和职业压力管理的研究,还有职业承诺、职业倦怠、职业激励等研究。
3.职业晚期
职业晚期是指退休前的5~10年。尽管进入职业晚期的员工无论从体能、智能还是工作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退化,但是与年轻的员工相比,其自身仍具有一定的优势:其一,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其二,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此阶段的主要研究有职业耗竭、职业高原等。
另外,如今的职业心理学研究不仅局限于职业的不同阶段,甚至在进入职业前和退出职业后的时间段也有相关研究。进入职业前,一般在16~20岁,性格趋于稳定,开始发现和发展自己的需要、兴趣以及能力和才干,为进入职业做准备,主要有与职业有关的职业心理素质、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职业理想、职业成熟度等的研究,又有后来即将面临就业的职业决策困难、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择业观以及职业指导的研究;退出职业后的研究主要有退休心理、退休抑郁症等。当然,每一个阶段的职业心理学研究并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衔接。例如,工作满意度、职场友谊、职业激励等的研究贯穿整个过程。
从漫长的职业生涯来看,我们也可以认为职业心理主要涉及从个体入职前到入职后。入职前主要涉及的相关心理有职业兴趣、职业胜任力、职业人格、职业价值观;入职后涉及的职业心理有职业适应、职业认同、职业压力、职业倦怠、职业自我效能和职业幸福感。接下来的章节将对一些主要的职业心理的概念、理论模型及测评工具进行梳理和阐述。
(三)职业心理结构
职业心理是指人们在对自我、职业和社会的认识基础之上,形成的对待职业和职业行为的一种心理系统。它不仅包括个体自身有关职业的一些特质和特点,而且包括在对其认识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对待职业的某种价值取向、兴趣和态度。具体来讲,个体的职业心理结构包括以下三个相辅相成的系统(梁津安,蒋冬双, 2008)。
1.职业导向系统
该系统包括职业价值观、世界观、职业伦理。职业导向系统中的各种成分引导个体去选择特定的职业,追求特定的职业目标,接受和内化职业价值,确立正确的职业角色,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职业行为,努力争取职业成功。例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们对职业的名声特别重视,因此,青年们往往选择当时声望比较高的军人,从而出现了参军热的现象;到了现在,青年们特别重视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因此,往往选择那些有发展机会的职业和单位。这就是职业价值观对人们职业行为的作用,它决定了人们的职业目标和选择职业的标准。
2.职业动力系统
该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职业动力系统中的各种成分推动和维持个体去努力实现职业目标,推动个体积极树立职业目标,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坚持不懈地争取职业和人生的完善。比如,当一个人的主导需要是发展型需要时,他就会选择发展机会较好的工作,并且在工作中不断虚心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断地积累自己的经验,从而发挥自己的特长以便在工作中获得最大的发展。但是,当一个人的主导需要是享受型需要的时候,他就会选择生活起来比较舒适的工作,并且工作热情也不会很高,他的目标就是只要生活得舒适就好了,不会努力争取获得很大的发展。
3.职业功能系统
该系统包括气质、性格、能力。职业功能系统中的各种成分能够保证个体胜任特定的职业,同时,在努力胜任工作的过程中,个体的心理功能也得到磨砺、发展和加强。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特点往往决定了一个人适合从事的职业。例如,如果一个人具有特殊的音乐才能,那他就适合从事与音乐有关的职业。当然,职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一个比较内向的人在从事一段时间的公关工作后,可能会变得活泼开朗、性格外向。因此,职业能力系统影响着一个人从事的职业,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也会影响和塑造一个人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