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定位,就是要确定好自己相对稳定的层次,为此必须综合考虑自己当前的高考成绩、平时在学校和班级里比较稳定的名次以及自己所在中学近几年在各高校的考取人数。比如说,你在学校和班上是成绩最好的一批,那你就可以看看往年本校这类优秀生在各个院校,像北大、清华、师大、人大,都录取了多少。同样的,学校中等生又录取了多少,在哪些院校录取比例较高,低等生又怎么样,等等。越名牌的大学,它收录的学生越处于高端。依照这样的录取比例,再参照自己的层次,就可以初步确定报考哪个档次的学校了。
需要注意的是,确定自己报考的学校的档次时,不要过早地考虑加分问题,根据教育部新出台的政策,许多原来的加分规定都取消了。这时候先保守一些,先不考虑加分,因为如果万一录取时不算加分的话,就可能会造成自己的劣势。
举例来讲,目前多数地区有民族政策,可以给少数民族学生加10分,你加分后为600分,有幸进入某校投档线,录取老师考察的时候,看到你和另一考生都是600分,只能录取一个,考虑到人家没经过加分就达到了分数线,最后就会要那个没有加分的学生。所以,在确定报考学校层次的时候,先别把加分因素考虑进去,虽然加分后可以给你投档,但录取的时候,学校招生老师未必真给你算上去。
这里我们主张的是不要太冒险,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主张太保守。这两种情况在现实中都有,有的同学是冒险,觉得自己要是发挥好了,就能考到六百几十分,能上某个大学,结果最后报得太高,落榜了;有的同学想稳妥一点,就报了个最低的,结果考试成绩很好,后悔死了。
这还真是一个令人伤透脑筋的两难问题!通常考生在填报志愿之前都有这样的疑问:到底是冒点风险报考名校,还是保守一点报考普通院校?很多学生和家长都曾就这类问题进行咨询:“老师,我是冒险一点好,还是保守一点好,我是就高还是就低呢?”这个问题我们建议让学生自己回答。因为这是因人而异的,与人的个性特点有关。有的人就喜欢冒点险,无论是炒股票也好,还是做其他事也好,他都有那样的一种心态,“我冲一冲,说不定我就能冲上去了”。但是也有人喜欢稳扎稳打,这都是属于人的个性特征范畴,咨询人员不能代替其做决定。
我听过一位美国教授的报告,他曾研究街头的套圈游戏。我们经常在街头,看到有人在地上一排一排摆好多小玩意儿,你花一块钱可以买十个塑料圈。游戏规则就是用这十个塑料圈套这些小玩意,离你近的都是些特便宜的,大概一两毛钱,远一点的就贵一点,最贵的放在最远处,可能值五六块钱。
心理学家的研究,主要是观察他们的选择行为,是往远处套,还是往近处套?你也可以考虑一下,如果是你,是套近处的还是套远处的?近处的比较容易套上,10个圈可能套上两三个,不过它就值几毛钱,远处的多半套不上,但是万一套上一个,一块钱投入就赚回来了,或许还能赚多点。结果发现,不是所有的人都往远处套,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往近处套,一个人一个套法,有的人就喜欢往近处扔,说“近的容易套,我套一个是一个,赚回两毛是两毛”。但是也有人说:“赚那两毛钱有什么劲呢,我套远的,万一套着一个我不就赚了吗?”所以说,不管选择冒险还是保守,并没有对错之分,研究者认为这与个性特征有关,是一种个性特征的反映。
在生活中,有的人喜欢追求冒险,有的人则更喜欢稳妥;有的人倾向追求成功,而有的人则倾向避免失败,这就是心理学里研究的成就动机问题。所以,到底是报高一点好,还是报低一点好,需要你自己做决定。
需要指出的是,自己做了决定就不要后悔,不要最后没考上,抱怨说“哎呀,我要报低点就好了”;或者说“报这么低,真是亏,我当初要是报高点就好了”。天下没有后悔药!事后再来想这些都没有意义。
其实,多数人在选择的时候比较中庸一点,说:“我既不想套最远的,也不想套最近的。”这也是一种心态。报志愿也是如此,既不想太冒险也不想太保守,往中间靠,这可能是多数人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