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边我们就说说填报志愿的原则。我将填报原则概括为三句话,二十四个字:
第一句是师长参谋,学生填报。
师就是老师,长就是家长。在填报志愿时,老师和家长不要把自己摆错位子,你的角色是参谋而不是司令官,不是要你来拍板,而是要孩子自己来做主。这是我首先要强调的。现在很多学生填报志愿是家长越俎代庖,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毕竟将来学什么、做什么是孩子的事,鞋子穿在脚上什么感觉只有自己最清楚,所以志愿一定要由学生自己填报,“我的志愿我做主”,也就是让学生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
这方面的教训实在太多了。报志愿的时候,爸爸妈妈商量来商量去,当然也会征求孩子的意见,可是学生自己却把权力和责任完全交给了家长。我问过好多高三学生,问他们有什么想法,准备考哪所大学,学什么专业,多数同学不是说没想过,就是说不知道,把志愿表往家一交就完了,这是一种对自己很不负责任的做法,你一生的前途命运为什么要交给别人呢?因为最了解你的还是你自己,你究竟喜欢做什么、学什么,只有你自己最清楚,所以不要把这个权力交给家长。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偏偏有很多家长愿意揽这个责任,干涉孩子的选择,同孩子发生激烈冲突,搞得孩子很不开心,甚至埋怨一辈子。
前两年发生过这样的事:学生报完志愿后,一位家长到老师那儿偷偷给改掉了,发榜后学生才发现,气愤不已,拒绝去录取学校报到。
在高校每年都有上大学不久就后悔的学生,有的还是被第一志愿所谓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录取的,不是不喜欢这个学校,就是不喜欢所学专业,实在学不下去了,便退学重考。多数人硬着头皮读下去,简直是味同嚼蜡,一上课就头痛,一翻起书来就打瞌睡。有的勉强读完4年,一毕业就改行了,不但浪费了金钱,更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现在一些高校虽然允许学生在读期间转系或换专业,但严格限制人数,通常只能从录取分数高的专业往录取分数低的专业转,并且必须在读了一年之后,而且成绩要好,倘若这一年学得很差,别的系不会接受。可你本来就不愿意学,要想成绩好是挺难的。所以,转系和换专业实际办起来很不容易。最好还是填报志愿时谨慎些,争取一次到位。
我曾经问过一些学生为什么要转系,这不是你的第一志愿吗?多数回答是爸爸或者妈妈给报的。家长千万不要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学生,家长认为好的专业孩子未必喜欢。家长考虑较多的主要是一个专业是否热门,毕业后是否容易就业,工作是否体面及赚钱多少等功利性问题,而较少考虑孩子自身的特点和需要。
例如,在老百姓当中普遍认为女孩子学医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但是就有一个全国排名第一的医科大学的女生,读了一年就不想学了,我本来不认识她,她却给我写了一封信,希望我帮助她转到我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读心理学,我表示无能为力,她就要退学重考,我劝她学完医科,考研究生再改为心理学,她听从了我的建议,医大毕业时本来有机会到北京一家令人羡慕的大医院工作,可是她却放弃了,报考了心理学研究生,毕业后去一所中学当了心理老师,给学生做心理咨询,上心理健康课。别人问她后悔不后悔,她回答说自己很开心,就喜欢做这个。我举这个例子就是想说明,报志愿不要家长或老师替学生做主,一定要让他自己来填报。
这是第一个原则,师长参谋,学生填报。
第二句是收集信息,知己知彼。
我们填报志愿时一定要情况明,情况明才好做选择。这就要收集信息,吃透两头,知己知彼。
首先要重点收集的是招生政策以及学校和专业的信息,当然也要收集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信息。
在西方国家,这些工作通常都是学生自己去做,可以在平时,也可以利用假期,接触社会,了解各行各业,深入大学校园,了解各个系科开设的课程以及就业情况等。但是咱们国家有特殊性,学生课业负担太重,所以这项工作主要由家长和老师来做。
刚才不是说家长和老师要当参谋吗?当参谋也是有活干的啊!收集信息就是参谋的任务。特别是家长,有时间可以到一些大学去转一转,到招生部门问一问,找一些老师和学生聊一聊,一般大学都是欢迎家长和考生来访的。
家长也可以通过亲戚、朋友、同事、老同学、老战友了解有关情况,甚至可以在火车、汽车、地铁、飞机上同陌生人交谈,说不定会有意外收获。当然,更可以通过互联网、书报、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来收集学校和专业等各方面的信息。
收集了这些信息,像找对象择偶一样,我们只是了解了对方,这是不够的,还要了解自己,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家长对孩子的情况也要尽可能多地了解,除平时注意观察外,还要经常同老师沟通,询问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当然考生自己也要了解自己,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和能力特长,等等。比如,话多话少,内向外向,情绪稳定不稳定,爱不爱发火,手巧不巧,是喜欢琢磨事还是喜欢动手操作等,所有这些都要了解,这叫知己。
收集信息,知己知彼,这是第二个原则。
第三句话是科学匹配,合理定位。
科学匹配就是采用科学的方法把自己各个方面的条件同学校和专业的要求相比较,看看是否吻合。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既不好高骛远,也不降格以求,这就是合理定位。
科学匹配,合理定位,这是填报志愿的第三个原则。
关于如何匹配、如何定位的问题,我们留到下一章重点讲解。这里还想再强调一下,匹配和定位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来做,一定要把责任交给他,家长可以提供信息和建议,但最后拍板、最后落笔一定要由孩子自己来完成。
关于填报原则我们重点讲了这么三句话、二十四个字:
师长参谋,学生填报。
收集信息,知己知彼。
科学匹配,合理定位。
话外音
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除了要遵循郑日昌教授所讲的“二十四字原则”以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态。那么,填报志愿的不良心态有哪些,如何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