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这种题目最重要的是审题。为什么呢?因为题目少、分数多,一道题10分、15分、20分,一个作文题60分,要把题意领会错了,哪怕就看错一个字,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丢分就不是丢一两分了,不像前面讲的客观性试题,因为题多、分少,失误一两道题影响不大,而主观性试题错一道则非同小可。所以审题一定要小心,要一个字一个字看清楚了。
比如,像数学、物理、化学的那种大应用题,就有过这样的教训。有同学把一道大题拿过来一看,觉得似曾相识,好像以前做过。你看那插图是一样的,数字也没变,没错!就是在参考书上见过的那道题目,于是暗暗高兴,一口气做完了,连最后的答案都和原来一点不差,肯定对了。可走出考场与同学一对答案,便傻了眼,哎呀!怎么回事啊?原来有个地方改了,就改了一点儿,比如内改成外,上改成下,大改成小,多改成少,在关键地方只要改一个字,意思就全变了,你审题粗心,稍不留神就会铸成大错。
我本人就吃过这种亏。一次数学考试有一道题是在一个立方体里面抠去一个圆球,然后计算剩下部分的体积,而我以前做过的题目是计算挖出的球的体积,结果犯了经验主义错误,幸亏那不是高考,否则就没有机会在这里给大家讲课了。
希望同学们不要犯这种错误,答题时一定要看清楚关键字词。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对语文的作文题更要反复琢磨,你要把这个题目看错了,文不对题,答非所问,就不是丢几分而是几十分,因此,一定要慎之又慎!
话外音
高考作文是分数最高的一道考题,是考生关注的重点,可是每年都有一些考生把作文考砸,那么,到底是哪些地方出了问题呢?
每年高考都有作文考砸的,有些同学不是语文没学好,作文水平低,而是没审好题,牵强附会,离题万里。
比如,有一年是看图写作文,一幅漫画,画的是一个人在那儿挖井,挖了一个坑又一个坑,老换地方,口中念念有词:“这下边没有水,换个地方再挖”,有的坑挖得已经离水不远了,可是他又挪了一个地方。考题是让考生根据这张漫画,写一篇说明文,一篇议论文。
其实这个作文题一点儿都不难写,只要稍微认真一点儿,把这个图看明白了,弄懂漫画的含义,确定好主题思想,自立文章标题,写起来并不难。多数同学写的是“贵在坚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等,联系实际加以阐述,很快就写完了,都得了很高的分数。
可那一年,竟然也有考生得了零分。在我们抽样调查分析的试卷中,就有几个作文是零分。这么简单的题目怎么会得零分呢?主要是文不对题。估计是慌里慌张看两眼图就开始写,说这是一个坏蛋在挖社会主义的墙脚,在毁我长城,我们要提高革命警惕,严防阶级敌人搞破坏。还有一个学生看图下面有两道水线,就在那儿浮想联翩了,说这是一个经济犯罪分子,在捞社会主义的油水,我们要坚决打击贪污盗窃、行贿受贿等经济犯罪。这不是胡说八道吗?难怪要得零分了。当然,对这张漫画的主题可以见仁见智,但总不能生拉硬扯,过于牵强附会。至于上述两篇文章是否应得零分,或可否给一点分,则属于上一讲讨论过的评分误差的问题了。在我看来,无论哪位老师评卷估计都不大会给他及格。
这两篇作文尽管有些莫名其妙,多少和那个图还有点联系,那挖的一个一个坑连起来还真有点像那城墙垛,那些坑下边不也有水吗?所以你也不能说它一点边都不沾。可还有一篇就实在是完全不搭界了。自己定个标题,“人生在于贡献 不在于索取”,一上来就学雷锋,把他所知道的英雄模范学了个遍,从头到尾没提一句画上的内容,你写了半天和这张漫画没关系呀!那还不得零分吗?这就是不认真审题的恶果。
对题目不但要审,还要审得仔细,审而不细,等于不审。
有一年的作文题目是《如果记忆可以移植》,一个学生的作文,我看了觉得不错,字写得很漂亮,而且条理清晰,逻辑严谨,语言流畅,连错别字都没有,可评卷老师竟然给了不及格。我向那位老师请教,这篇作文是什么毛病?老先生回答说,“扣题不紧,它只有移没有植。”我再一看恍然大悟,连说“佩服,佩服!”人家确实是专家,而我是外行。这个学生怎么写的呢?他说自己有好多烦恼,有好多不开心的事情,如果记忆能够移植,把这些烦恼和不开心的事情从大脑移走,把它们抛弃了,扔了,不就快乐了吗?那位老师说:“扔了那叫移植吗?把一个人的肝切下来扔了,那叫移植吗?必须得换给另一个人,那才叫肝脏移植。植是什么含义呀?必须得栽到别处!”我开玩笑说,那我把这烦恼移到你脑子里可以吗?他说:“这回到是有移也有植了,但还是要扣你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感情不健康!”我又问,要是移给克林顿呢?他笑着回答:“好!很有创意,加分!”你看这里是不是大有学问啊!那年不是个别同学犯了这种错误。所以在审题时必须逐字琢磨,移是什么意思,植是什么意思,只有把这两个含义都体现出来才叫有移有植。
也有的同学开始对题目没有理解错,可写着写着啊,把题目给忘记了。
很多年前,一个高考作文题目叫作《雨后》。有两位同学都是农村的,平时作文写得不错,均以语言优美见长。
一位同学本来想采用对比的手法,先写天下大旱,表达农民期盼下雨的焦急心情,然后再写雨后人们的喜悦,立意不错。他把旱情描绘得淋漓尽致,信马由缰地写下去,主题变成抗旱斗争了,压根儿还没下雨。等想起写雨后,已经没有时间了。
另一位同学,到是入题很快,上来就是“一场春雨”,接着写学校组织同学们去田间帮助农民抢时间播种,把劳动场面写得热火朝天,写着写着忘乎所以了,加了个美美的结尾:“一场紧张的劳动结束了,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这就画蛇添足,文不对题了。
还有的同学在考场上一紧张,眼睛都会花,有时甚至会把题目看错。
方才讲的两个同学都没看错题目,而是写着写着忘了。下面我们再说两个看错题目的。
还是很早以前,作文题目叫作《说不怕鬼》。一位老兄眼睛一花,看成了《说不怕兔》,还振振有词地写得挺来劲的:“兔子是一种温顺的哺乳动物,兔子并不可怕,我们家养了几只安哥拉长毛兔,白白的毛,红红的眼睛,长长的耳朵,短短的尾巴,可爱极了!我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喂兔子。”这个兔子写得确实很可爱,活蹦乱跳的,可是人家都在“打鬼子”,你却在那儿玩兔子,那就回家玩兔子去吧,就甭上这大学了!
有的同学听到这里,可能会想:哎呀,坏了!我这人就是有点马大哈,要是我心里一慌也看错题目,那可怎么办哪?怎么能让我避免这种情况啊?
我给你讲这几个故事,就是在给你打预防针,提醒你拿起题目一定要一个字一个字地看,一个字一个字地审。你说那我万一要看错了怎么办?第一,高考一年就这一次,最好别让那“万一”发生;第二,真的发生了,要想办法挽回,要随时回去看看题目,看看有没有跑题,写的离题远了,就要及时往回收。
有一年的作文题目是《我的母亲》,有几个得零分的,为什么?写成我的母校了!因为很多学校写过《我的母校》,一看题目就高兴了,这题目让我们老师给押着了,“我的母……”,这不是我们做过的题目吗?提笔就写,结果都得了零分。
话外音
那年很多考生因为看错题目,把《我的母亲》写成了《我的母校》,得了零分。然而有一个考生也写了《我的母校》,犯了同样的错误,可是他却得到了一定的分数,这是怎么回事呢?
但是有一个同学也写了《我的母校》,却考上了大学,大家一定很好奇,他怎么就能得分呢?
原来,他起初也很得意。哗!哗!哗!一气呵成,写完了《我的母校》,抬头看看表,还有两分钟。幸好他从题目上开始做检查,这一看,傻了眼了,是《我的母亲》啊!怎么写成《我的母校》了?这时候才清醒了,心里想,这样交上去非零分不可,不行!得想想办法。总共不就是一千来字吗?也没有几个“校”字嘛!凡是“母校”都改成“母亲”,两分钟肯定能改完。“我的母校在北京”,改成“母亲在北京”不就行了吗?“母校很漂亮”,改成“母亲很漂亮”也可以呀!儿不嫌母丑嘛!可再往下改就不行了,“我的母校有三千师生”,不要说只改一个字,改两字也不行啊!再往下全改不了啦,此路不通,这个方案就被否定了。再镇静镇静,做个深呼吸,也是急中生智,突然来了灵感,最后一分钟,在第一段前面加了一句话:“我从小没有母亲,一直把我的母校当作我的母亲。”后边就一个字都不用改了。这就是应试技巧!
我上面讲的都是中国几十年高考历史上发生的真实事例,没有一个是我杜撰的,若有人再多收集收集,将这些故事整理成书,编一本新《儒林外史》,一定很好看。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举这么多例子,就是要反复提醒同学们,审题时一定要认真、认真、再认真!细心、细心、再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