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客观试题巧应对(1 / 1)

我们已经知道了应试的一般原则,然而面对不同类型的考题,还得具体问题具体解决。那么,针对不同的题型,又有哪些相应的应试技巧呢?

现在的高考各科都是分两张考卷的,为什么要分两张考卷,这和我们课题组的研究有直接关系。1983年,我做过这样一个研究:每一科考完了,从北京考场随机抽出五个学生的考卷,复印后由教育部发到全国所有参加高考的省和直辖市,当时是二十八家,请他们在评自己省市考卷的时候,把我们这五张卷子也给评一下。因为是教育部发下来的,各地认为这是在抽查他们评卷的质量,所以都很认真,请了最有经验的老师来评,一道题甚至由两三位老师讨论给分。评完了,签上名,盖上章,寄到我这里,由我带几个学生做统计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个令人吃惊的问题,同一个学生的卷子,不同的省、市来评,竟有几十分的差距,文科尤其严重,满分45分的作文,最高相差27分,当然理科要好一点,但100分的考卷,也能相差十五六分。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能决定人一生命运的高考,竟然有这么大的评分误差,真是不可思议!开始有人不相信这个结果,也有人认为在同一个省、市内没有那么大的影响。第二年,我们又在同一个省做了重复试验,其他专家也做了类似研究,得到了相似的结果。当时我们的研究报告不敢发表,怕发表了天下大乱,不利于社会安定和谐,我只是口头给教育部的主要领导做了汇报。

我在第一章开头曾经讲到,高考成功要具备三个条件:学得好,考得好,报得好。这些都是必要条件,但并不充分,还得补充一条:运气好。考试还是需要一点运气的。根据心理与教育测量学的研究,运气主要来自于试题的抽样误差和评分误差两方面。

我们先看试题的抽样误差。你答这张卷子答得不太好,换另一张卷子就可能答得挺好,因为题目不一样啊!这张卷子的题目是你的软肋,那张卷子的题目是你的强项。比方说,这个作文题目你一看就皱眉头,你不善于写这种文体,或者这个题目你无话可说,不知道写什么,憋半天写不出几句,但是换一个题目或换一种文体,你就可能如鱼得水,倘若侥幸碰到一个自己作过的类似题目,就更会一气呵成。那不就差了几十分吗!这个误差就来源于题目抽样,题目越少,这种误差越大。

另一种不容忽视的误差就来自于评分。老师的风格、偏好、情绪、性格、知识、经验都会影响到评分,甚至考卷的前后顺序也会有一些微妙的影响。国外学者老早就发现这个问题了。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一位历史教授在评卷的时候,自己答了一遍作为标准答案,不留神混到未评的试卷中,被另一位教授给评了不及格。这是测验历史上发生的一个真实的案例。类似问题引起学界高度重视,于是做了大量评分误差研究,发现无论什么学科的考试,评分都受阅卷老师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把这种传统考试题型叫作主观性试题,并通过研究开发了以选择题为代表、评分不受阅卷者影响的客观性试题。在大规模考试中,为了减少评分误差,西方基本上都是以选择题为主,后来还采用了机器阅卷。我们把这些经验介绍给国内,被教育领导机关采纳,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决定将两种题型结合起来,采用两张考卷,经过在广东省的几年试验,最后在全国推广,一直沿用到今天。

话外音

客观性试题从无到有,逐渐成熟,并沿用至今。那么,考生在解答这类问题时有什么原则可以遵循呢?

下边就说说我们怎么来应对这种客观性的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