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配时(1 / 1)

接下来我们要讲怎么样分配时间。考试时间限制很严格,每年都有同学做不完。答不完题是考试的大忌,眼睁睁看着一些题目没时间做了,心里会特别沮丧,特别懊恼。

那怎么合理分配时间呢?现在大家都有手表,不像我当年考大学,60年代没有一个同学戴手表的。那考试怎么掌握时间啊?老师很帮忙,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这么一个大大的表。那表走吗?走啊!隔几分钟老师擦掉了再画一下就走了。我们现在不必那么艰苦了。关于手表啊我有个建议,特别是对一些心理素质比较差的同学,最好不要戴有秒针的表。为什么?有一次我随着官员在考场上巡视,看见一个女生,答着答着题她去看表,这一看表麻烦了。那秒针一跳她就抖一下,再一跳又抖一下,秒针砰!砰!砰!一圈,砰!砰!砰!又一圈,估计她心里想:哎哟!一分钟,又一分钟!完了!完了!于是头上冒汗,眼睛发直。我一看她晕场了,赶紧走过去,在她桌上敲敲,指指卷子,意思是别老看表了,答题要紧哪!她这才回过神儿来。我出来后就想,这秒针害人哪!你老跳什么呀!你一跳她就紧张。要是没有秒针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了。

另外考试时不要老看表,不要答一道题看一下,那样头一会儿就摇酸了,而且浪费时间。

一般可以考到一半左右,比如150分的考卷答完80分左右的题目,从卷面上大概估算一下,做完80来分了,不一定都答对,这时候可以看一下表,时间多少算合适呢?一个小时左右,也就是说时间过半而你做过的题目分值已经多一半了,这叫作进度合适。

如果你平时考试经常答不完题,那就要早点看表,做完三分之一,即50分左右的题目,就得看一下表了,这时候时间过了四分之一,即半小时左右,说明你的速度是合适的,如果时间过得多了,就说明你的进度慢了,后边肯定答不完了,必须加快速度。这就是说,一定要往前赶,因为后面题目难,花时间多,而且要留几分钟做检查。

还有一种方法是根据题目的大小、分数的多少来安排时间。总的原则是,分少的小题少用时间,分多的大题多用时间。大家说那不是废话吗?不是废话!我们专门研究这个,所以有发言权。同学们在答题的时候,兴奋点主要是放在了如何答对,别出错,常常忽略了所得分数和所花的时间成不成比例。比如有一年高考,数学及格的很少,社会上有人怀疑题目超纲了,我当时是教育部高考命题科研组的负责人,经过研究证明没有超纲,于是专门请一些考生来座谈,了解大家数学没考好到底是什么原因。同学们反映,主要是题太多做不完,特别是第一道大题,全是选择题,一共就20分,做完就四五十分钟了,还有的甚至说,做完那20分题就一个多小时了,下边好多题都来不及答。后来我又跟数学命题组的老师来讨论,说咱们今年的题目是不是量大了一点,学生普遍反映做不完。数学教授回答:题目一点都不多,是他们做的方法不对,我们这是出活题,考能力的判断题,那些选择题并不是考你简单的运算技能,而是看你学得活不活。

话外音

针对一份很多考生都没有答完的试卷,学生反映题量大,教授却持相反的意见,这其中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了呢?

比如说一个等式,左边一个算式,右边一个算式,让你判断哪边大哪边小,左边大选A,右边大选B,一样大选C,无法判断选D。有的同学看完就想,哪边大哪边小我算完了才能知道,于是就左边算,右边算,算完了,左边得10,右边得5,左边大,选A,很高兴,觉得这道题不难,肯定做对了!是对了,可是你花了三四分钟的时间,只得那么一两分。

又比如一个大算式,下边有A、B、C、D几个选择,每个选择一个数字。假如你算完得5,于是就选择5前面的字母,觉得又对了一道,可是你忘了又花了几分钟时间。如果你都这么算,肯定都对了,可是你时间就花多了,最后肯定做不完。

这种题目主要是看你能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公式、定理、法则去解决问题,例如,把算式颠倒或抵消一下,或者根据正负符号、奇数偶数、小数点的位置、分子分母大小等线索,一看就能做出判断,根本不用烦琐计算,半分钟、一分钟就做完了。起码你做过一两道后,也要马上改变战术,想想有没有别的办法能做得更快些。你说我一快错了怎么办?你错了一个,节省几分钟时间,再做一道大题,还是划得来的。

又比如一道简答题,只有两三分,而你准备得很充分,为了使回答尽可能完满,避免任何疏漏,就把所有知道的都写上了,结果浪费了时间,人家用两三句话概括作答,也得同样的分数。

这就是时间运筹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