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长江及其支流与鄱阳湖的水波浩淼之间的庐山,又名匡庐,是一个由断层作用而升起的块状山,由于突出在平原上,所以显得高峻挺拔。庐山群峰林立,山谷纵横,陡崖断壁,峡谷岩洞,瀑布流泉,再加上森林密布,雨量充沛,使庐山长年云雾缭绕,变化无穷,自古就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誉。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是对庐山瀑布的千古绝唱。苏轼的“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则概括了庐山的神灵钟秀,而朱熹的《庐山卧龙庵记》中对庐山的水石之美这样写道:“至于幽深险绝,皆有水石之美也。此庵之西,苍崖四立,怒瀑中泻,大壑渊深,凛然可畏。有黄石数丈,隐映连属在激浪中。视者眩转,若欲蜿蜒飞舞,故名卧龙。此山水之特胜处也。”
庐山曾是古代诗人、隐士的乐园,也是道人佛僧的修行地,更是现代政治人物风云一时的舞台。因而给这片云遮雾绕的山峦增添了说不尽的魅力,更使它以文化名山著称于世。
毛泽东的《登庐山》一诗不仅写出了庐山的山水胜景,还囊括了庐山的文化名人:“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这里的陶令即我国晋代著名的大诗人陶渊明,他曾隐居庐山,他的《桃花源记》据说是以庐山的康王谷为原型的。陶渊明在庐山上还有许多遗迹。陶渊明爱酒,庐山上留下了他醉后偃卧的片石,石上凹处,据说是他留下的身影,旁边还有耳迹、吐酒痕,故名为“醉石”。清人袁枚说:“先生容易醉,偶尔石上眠。谁知一拳石,艳传千百年。”胡适的《渊明与五柳》一诗,写出了陶渊明宁折不弯的人生态度:“当年有个陶渊明,不惜生命只贪酒。骨硬不能深折腰,弃官回来空两手。瓮中无米琴无弦,老妻娇儿赤脚走。先生吟诗自嘲讽,笑指篱边五株柳:‘看它风里尽低昂,这样腰肢我无有。’”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也曾隐居庐山,住在金轮峰下玉帘泉畔一幢苔藓斑斓的石屋中埋头练字,这石屋被称为“羲之洞”。王羲之爱鹅,也爱写“鹅”字,因此在洞外山涧里养了一大群白鹅,每日观察白鹅凫水嬉戏的姿态,把“鹅”字写得有呼之欲出、展翅能飞的神态。据说,玉帘泉的一块石头上有一个“鹅”字,每逢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如是艳阳天气,人们能找到那个“鹅”字,还能看到它变成一只活生生的白鹅呢!又有归宗寺的墨池,池水墨黑,也说因是王羲之临池洗笔之处,墨水染池成黑。
五老峰东南麓的一个山洞称白鹿洞。据说唐朝时的李渤曾在这里隐居读书,整整两年未离开过山洞一步。五老峰巅的神鹿群被李渤苦读的精神感动,其中一只飞下云际,来到李渤身边,形影不离地陪他读书。清晨,白鹿引颈长鸣,唤醒李渤起床;夜晚,山风刺骨,白鹿会衔过一件长袍,给李渤披上御寒;深夜,李渤疲惫地伏案而眠,白鹿会奔进深山衔来山参,让李渤吃下振作精神。平时,李渤的笔墨纸砚用完了,就将钱和所购物品的清单放在袋子里,挂在鹿角上,白鹿就会抄松林小径跑到落星湖圉的小镇里,替李渤购回所需物品。李渤功成名就,当上了州刺史,再来洞中寻找白鹿,已经不能再见。于是李渤就将当年读书的山洞改名为白鹿洞。
唐代“茶圣”陆羽在他的名著《茶经》里记载了一件事。他当年与老友、新任洪州御史肖瑜结伴从九江登上庐山龙池的山顶水时,赞叹庐山谷帘为天下第一名泉,肖瑜却表示怀疑,于是肖瑜令士兵到康王谷去汲谷帘泉水,以泡茶品味。两天后,士兵汲水回来,陆羽与肖瑜请了西林寺畔的诗友肖存,白鹿洞旁颜家山的书法家颜真卿一起来品尝谷帘泉水泡的云雾茶。当大家称赞水佳味美时,陆羽喝了一口,却发现这并不是谷帘泉水。肖瑜找来汲水的士兵,士兵一口咬定是谷帘泉水。这时,江州刺史张又新带了一坛谷帘泉水前来助兴,汲水的士兵才承认他取的水不是谷帘泉水。因为在取回泉水经过鄱阳湖时,风急浪大,一不小心,把一坛谷帘泉水全洒进了湖里,只好汲一坛湖水来代替,却被陆羽一口就尝出来了。所以,陆羽在《茶经》中记载了这件事,评天下泉为20种,其中庐山观音桥畔的招隐泉为“天下第六泉”,庐山龙池山顶水为“天下第十泉”,而庐山谷帘泉则是“天下第一泉”。从陆羽的庐山评泉的有趣经历中,我们可以窥见庐山名人之多。
进入锦绣谷不远,可以看到深谷高处有巨石从两边向中间突伸,似要衔接在一起,又不知被谁突然砍断,像是一座临空飞架在万丈深谷和湍湍急流之上的无法渡过的桥。传说这座桥在关键时刻救过朱元璋的命,被称为天桥(如图5-7)。这说明朱元璋、陈友谅等都在庐山一带活动过。
图5-7 庐山天桥
庐山龙首崖西边,有一半月形的拜台名文殊台,因供奉文殊菩萨而得名。它耸立在千尺高峰上,进一步则是广袤的山下平原,是一个可登临纵目以广胸襟的最理想的地方。尤其是清明晴朗之夜,有时从它北面山谷中会突然涌出十到数百点闪烁的荧荧之光,时聚时散,忽明忽灭,变化多端,人称“佛灯”。明代王守仁有诗云:“老夫高卧文殊台,柱杖夜撞青天开。撒落星辰满平野,山僧尽道佛灯来。”
到近代,英人李德立租借犄牛岭西坡建了多国别墅,庐山留下了殖民地色彩的文化痕迹。而从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庐山更是中国历史变迁、政坛风云变幻的大舞台,在这个大舞台上涌现了各种各样在历史长河中乘风破浪的风流人物,共同构成了庐山的文化遗迹,这些文化遗迹,使得庐山除了大自然的魅力之外,还增添了许多令人或悲或喜的复杂意蕴,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