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问》中的问题(1 / 1)

《天问》是我国两千多年前的伟大诗人屈原的著名诗篇。在《天问》中,诗人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开天辟地的问题。如“请问:关于远古的开头,谁个能够传授?/那时天地未分,能根据什么来考究?/那时是浑浑沌沌,谁个能够弄清?/有什么在回旋浮动,如何可以分明?/无底的黑暗生出光明,这样为的何故?/阴阳二气,渗合而生,它们的来历又从何处?/穹窿的天盖共有九层,是谁动手经营?/这样一个工程,何等伟大,谁个是最初的工人?”[1]从这些问题里,可以看出人对于自己生存于其中的天地有着极大的好奇,早就有认识的愿望了。

在比《天问》更早的古书《庄子》中,记载着一则寓言故事,说的就是天地怎样产生的。故事说,南海的天帝叫儵(同“倏”),北海的天帝叫忽,中央的天帝叫混沌。儵和忽常到混沌那里去玩,混沌一直非常热情地招待他们。一天,儵和忽在一起商量怎样报答混沌的恩德,想了半天,觉得混沌没有像他们那样有眼耳鼻口等七窍,美中不足,给他凿出七窍,算是对他的报答吧。于是他俩带了斧头、凿子之类,给混沌开窍。一天凿出一窍,七天七窍凿完。但是混沌有了七窍之后,却“呜呼哀哉,寿终正寝”了。这个寓言故事包含着开天辟地的神话:当混沌被儵忽(指迅疾的时间)凿了七窍之后,混沌就不存在了(死了),但世界却诞生了。

正式的关于开天辟地的神话,出现在汉代初年的著作《淮南子》中。大意是说,上古的世界是窈冥混沌的,混沌之中,慢慢生出了两个大神,一个是阴神,一个是阳神。他们在那里苦心经营天地,后来阴阳判分了,八方的位置也定出来了,阳神管天,阴神管地,这样就形成了天地世界。

而最通俗的被大家所接受的,是盘古开天地的神话。盘古从盘瓠来,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所尊重的狗头人身的祖先神。三国时徐整写《三五历记》,吸收了关于盘瓠或盘古的神话,加以古代经典中的哲理成分和自己的想象,创造了一个开天辟地的盘古(如图2-1)。

图2-1 盘古开天地[2]

据说,当天地还没有分开的时候,宇宙的景象是黑暗混沌的一团,好像一个大鸡蛋,盘古就孕育在这个大鸡蛋中,呼呼地睡觉。经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忽然醒了,他睁开眼一看,漆黑黏糊的一片,什么也看不见,闷得怪心慌的。盘古一生气,不知从哪里抓着了一把大斧,朝着眼前的黑暗混沌,用力一劈——哗啦!山崩地裂似的一声响,大鸡蛋突然破裂开来,其中有些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有些重而浊的东西,沉沉下降,变成了地。天地就这样分开了。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要合拢,就用头顶着天,用脚蹬着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每天增长一丈。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高极了,地变得厚极了,盘古的身子也变得长极了,据说有九万里长。盘古就像一根长柱子似的撑在天与地的当中,不让它们有重归于黑暗混沌的机会。

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的构造已经稳固了,盘古不必担心它们会再合在一起,他也太累了,终于,盘古倒下来死去了。他临死时,周身忽然起了大的变化:他口里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声音变成了轰隆隆的雷霆,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手足和身躯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血液变成了江河,筋脉变成了道路,肌肉变成了田土,头发和髭须变成了天上的星星,皮肤和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牙齿、骨头、骨髓等变成了闪光的金属、坚硬的石头、圆亮的珍珠和温润的玉石,就是那最没用处的身上出的汗,也变成了雨露和甘霖。这就是盘古“垂死化身”,变化出丰富多彩的世界。

这样,神话里就把天地的开辟与宇宙的构成都解释了。人们就这样认识了天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