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懈地读书 不懈地追求(1 / 1)

海迪爱读书。她的书架上挤满了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和各类社会科学书籍,有《红楼梦》、《水浒》等中国古典名著,但更多的是莎士比亚、狄更斯、雨果、托尔斯泰等世界文学大师的作品。她的床边往往堆着各种随手翻阅的书籍,其中有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也许霍金的经历和生命状态与海迪有共通之处,所以能激发出她极大的阅读兴趣。她在一篇文章中说:“或许人们会认为,一个思想深邃、知识渊博的理论物理学家,一个企图向我们描述时间和宇宙的起源和它们末日的大预言家,一个向我们预言了宇宙深处某个看不见的天体——黑洞的睿智学者,一定是个目光炯炯、精神饱满、体力充沛的人。但是,这位英国剑桥大学的著名学者,却是个患有脊髓侧索硬化症,已经完全失去了行动自由和生活自理能力的人……他那无懈可击的计算、精确的推论,常常与实验观察数据惊人地吻合,这使他的理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也使他本人成为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学者。”《时间简史》早已成为中国图书界的长销书,而海迪是最早向读者推介这本书的中国作家之一。也许是一种巧合,在世纪之交,日本NHK电视台评选世界五位最有影响力的残疾人,五大洲各取一人,亚洲的代表是张海迪,欧洲的代表恰恰就是霍金。

海迪从未进过学校的大门,她的知识绝大部分都是源于书本,因此读书既是她了解世界的主要渠道,也是她生活中的最大乐趣。她在少女时代,曾经做过许多书签,有的是用卡片纸做的,上面是她自己用水彩画的图画,有的是用天然的树叶做的。这些书签都用彩色的丝线系着,看上去就像从商店里买来的一样。她把自己比喻成一只小船,而一本本好书就像鼓满风的帆推动她乘风破浪。

其实,她小时候的梦想并不是当作家,而是想当医生或化学家。因为从小就被疾病折磨,她想用自己的高明医术或发明的灵丹妙药,解除和自己一样躺在病**的人们的痛苦。躺在**无所事事,她便用书本打发漫长的白天和夜晚。渐渐地,她有越来越多的话要说,有越来越多的感觉需要倾诉,于是,她拿起了笔。因此,没有哪一个作家是天生的,而阅读成为海迪作家生涯的催化剂。

现在,阅读和写作已成为海迪日常的主要工作。和以前的阅读有所区别的是,她目前的读书往往是为下一步的写作计划做准备。她的案头堆积着各种关于人类航天的书籍,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读者会看到她遨游太空的精神投影。

张海迪书语

病痛能够加深一个人对生命意义的认识,生存,还是毁灭?我选择了生存。并且把心灵的搏斗融合到文学的思考中,能够触动灵魂的作品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我是一只小船,而一本本好书就像鼓满风的帆。

因为热爱生命 所以收获美丽

张海迪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出有很长一段时间。30岁以上的人对这个有着顽强生命力和影响力的“轮椅姑娘”还有非常深的印象,以至于对她沉默许久后的突然出现都表现出十分的惊讶,她的《绝顶》与《美丽的英语》能够热销,很大程度是因为我们没有忘记那个给了自己很多生活勇气与坚强信念的“当代保尔”,她的坎坷遭遇与自身所爆发出来的能量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对于蒙昧的我们不仅有深深的震撼,还有刻骨铭心的影响。我们经常拿她与自己进行比较,特别是在人生不如意的时候,“看看人家海迪”,也许只是这简单的一句话我们就能明白很多,也能让自己感悟人生的许多真实。比起海迪,我们对生命的态度确实需要反省,因为老天给予我们的和我们回报给社会的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为什么海迪能让自己的生命焕发出美丽的光彩,而且持续如初,放在不断变迁的时代依然具有时代特色?就是在于海迪对生命的超级热爱。她珍惜生命,不仅有着顽强的毅力,而且还不断地努力充实自己,回报社会。

她自学,忍受着病痛完全是因为对知识的渴望;她撕书,独特的方法完全是由于对顽强的理解;她写作,流露的真情完全是出于对生活的热爱。虽然现在的人们更多地让物欲膨胀,但海迪硬是用自身的作为让我们看到,时代还有更让人振奋的活法。

张海迪,在我们心里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的符号,已经成为挥之不去的精神标记。我们敬佩她,而她却在感谢时代的同时表现出非常自我的状态,她说自己不是榜样,自己只是在过着自己的生活,因为不愿虚度年华,所以才更加热爱生命;因为更加热爱生命,所以能收获美丽。